第四章 草原上的锻炼者(3)

经过这个动人的首幕后,铁木真自己说话了,他说:“如果最高大会确实愿意推他为成吉思汗,为表示感激大家的归顺起见,他将以‘蒙古人’这个荣号给予心悦诚服地结盟的各部落。”他接着说道,“蒙古人,我视为像水晶那样结实、纯净、明亮,我将率领他们走到统治世界的道路上。”这次成功的大会,其中包括权利平等的同盟者,都鼓掌欢腾。铁木真从此加上这个尊号了。

这位新受尊崇的成吉思汗,可以满足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了。在其将单独一个部落的名字扩大于所有一切的杂色部落身上,一个新的民族出现了。这样,各部落都降至寻常的家族集团,他们的旧名号仅能以传统的称呼关系而存在着,而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在过去数世纪的流血斗争中,种族曾经完全失掉其统一的心志。现在,以“蒙古人”的身份,成吉思汗可以重新提出统治世界的蓝图。因为,征服世界这件事,不仅是新联盟的目标,而且为其唯一的意义。在斡难河大会中,成吉思汗已将这个意义明白宣布了。他对内的和对外的纲领联系着过去的历史,即在乌拉、阿尔泰系种族以匈奴人与突厥人的名目创造一段世界历史的那个时期。在计划世界大行动之前,新国家的都城建于和林,即在旧匈奴帝国的中心。

蒙古的传说,以下述的话,象征一二○六年的大事:在斡难河大会召开前几天,有一只鸟天天栖在铁木真帐篷前的一块圆石上。它不停地鸣叫:成吉思,成吉思,成吉思!到了第三天,石头裂开,中间现出一块蒙古帝国的宝印,印作龟的形状。可是,匈奴人和旧突厥人早就使用过龟形的宝印了。

成吉思汗对于新的敌人做了一个通盘计划。现在,国家内部稳定了,他似乎理当对外展示其坚强力量。蒙古帝国与亚细亚好几个大强国接壤。她们个个都赶得上她,或甚至比她强。截至这个时候为止,成吉思汗吞并了无数的小部落和无主的残余部落,他渐渐地用他的组织填满了在政治上自由的蒙古高原。可是,现在他要对付那些强大的国家。与这些国家逐鹿,决一雌雄。

在蒙古国的西部,是西辽,也是游牧部落组成的国家,她的构造与成吉思汗的国家相仿佛,是为被金国赶出中国北部的契丹所建立的。起初,成吉思汗不甚注意这个西辽国,因为他不能从帕米尔和天山那些山地找到什么东西可以满足蒙古人的物质精神。

在蒙古的南面,即戈壁沙漠之外,是金国。金国以其满洲各省环绕蒙古,直至蒙古东北面。其时,成吉思汗,名义上还是金国的藩属,他觉得与这个比他强大得多的敌人接触,现在,还不是时候。

可是,在那时,另有一个极其别致的国家,处于蒙古的西南面:西夏国。这个国家,同中原王朝已经脱离了许久,建立于黄河河套的西面。除其他省份外,她还包括着山西省,且伸展至青藏高原的脚下。西夏国受西藏佛教的影响比较大。西夏各地的人民——唐兀忒人,基本是信仰佛教的。然而,他们还是最以劫掠出名的。因其有组织的劫掠近邻各地,成为近邻的困扰。

成吉思汗首先锁定了这个国家进攻。他却名为金人出力,并以金国皇帝的陪臣身份,向西夏进兵,这样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集中精力进攻西夏,另一方面,可以打消金人的忧虑。金人当然愿意蒙古人制裁西部邻人的暴行,而且心中存着因这两方面彼此火并而削弱的希望。他们何曾想到成吉思汗恰是要利用西夏作逐鹿中原的跳板。

蒙古兼并了且摧毁了西夏国的最大部分土地。随后,它开始围攻西夏的都城——宁夏要塞。但是,它也遭受了一次严重的失败。大水突然降临,浸没了它的阵地,使之不得不解围而退。我们不能十分清楚,这到底是蒙古人引黄河灌城的企图弄巧成拙所致的,或者是唐兀忒人决堤灌水所致的。总而言之,大水及因水灾发生的瘟疫,曾使蒙古人畜大受损害。蒙古人以为西夏的国王——他的尊号为“活佛”,这显然说明了他的祖先源于西藏喇嘛——使用幻术而夺走了他们的胜利。不过,成吉思汗仍然根据议和而得到了西夏很多土地。他满载宝物回到蒙古,且做了“活佛”的女婿。西夏国王自己说,在当务之急,最上计就是接受成吉思汗所强迫的和亲。

现在轮到华北的帝国了。成吉思汗提前已经做了周密的计划。在他统一蒙古后,经过长期的整顿,在蒙古高原建立了一个巩固的蒙古部落联盟。同时,加强了同戈壁以南蒙古部落的联盟。那些部落还处在金朝的宗主权之下,被一一安置于万里长城沿边,以防卫大金帝国的门户。成吉思汗在向前进攻之先必须同他们取得联络。他充分利用这些部落仇视金朝皇帝的情绪,趁机将他的触角伸入到金国的内部政治里。他同被金人逐出中原的契丹的一个后裔隆重地刺血结盟。因此,他从这个力求复仇的部落里笼络了许多追随者;另一方面,现在他又有一种藉口——尽管这是他一手制造出来的——以讨伐金国:他不应该替结盟的兄弟报仇吗?“合法而行”这一原则,成吉思汗无论在对内政治上还是在对外政治上,从来没有轻忽过。最后,成吉思汗又同南宋皇帝订立密约,他又加上了第三个助手,即他的新盟友西夏国王。宋朝从来不曾忍受金人统治中国的北部:他们便欢迎这个盟友的到来。至于西夏人,遇到有利可图的地方,他们从来不会缺场的。

现在,金人已处于四面包围之中而不自知。加之,他们已经不像入主中原时的那样骁勇善战、精于骑射了。同其他游牧民族进入农业地区后的情况一样,他们变得慵懒了、柔弱了。而且,由于统治集团的压迫政策,人民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军队里的严重叛变情况更是层出不穷,可以说此时的金国已经是危机四伏了。

一二○八年,金国的皇帝驾崩。新皇帝遣使到蒙古各部。这个使者已不再要求蒙古纳供了;他向成吉思汗宣达新皇帝的旨意,并正式确认金国对成吉思汗名号和威权的承认。依照金国朝廷的礼仪,成吉思汗应当拜受新命。

然而,成吉思汗却不屈膝受命。恰恰相反,他向南公然吐唾,并说金主是一个蠢才,不能要求任何人服从他。他的祖先,有一天,曾经扯过一个皇帝的胡须。他,成吉思汗,还要另扯这个皇帝的子孙呢!

使者急速回到朝中,报告了这件事。但是,金朝皇帝此时意识到本国已与宋和西夏交兵,周围的敌人已经太多了,最终忍下了这口怨气。因此,成吉思汗所希望的军事行动奇迹般地不曾发生。

蒙古人已经下定了决心,不管金国有无宣战,仍然发兵前进。成吉思汗调动了二十余万骑兵部队,穿过戈壁沙漠,来到万里长城脚下。边防长官看到如此庞大的军队如波涛般拥来,惊吓不已,急急赴京城向皇帝报告军情。皇帝不解蒙古军队突如其来的攻击原因。他并没有丝毫开罪于蒙古人,他反曾忍受他们种种折辱呢!最后,他还以为这或许是长城长官的过失,或许他没有同那些蒙古人相处融洽。因此,金朝皇帝下令逮捕了一个他的最忠实最智勇而丝毫无罪的将官。

他陆续派遣使者到成吉思汗军营,百般解释,充分谢罪,提议向成吉思汗纳币求和。然而,成吉思汗再也不肯停止进攻了。他认为同金朝作战是关系一切北方民族的生存问题的事件,他想借这次机会报复——在一千年后呢!——从前施于匈奴身上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