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公绰是春秋时期一个以清廉而著称于世的人,是孔子心目中的完人形象。但是,孔子认为他这样的人只能适合做一些大国的世家大族,如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而不适合做一些小国如滕、薛这样的很小的小国的栋梁之臣。所以,才有了孔子下面的一段话(参见《论语•孟公绰》):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这是孔子本人对孟公绰的个人评价。
我国当代著名满学家阎崇年在他的《清朝皇帝列传》(紫禁城出版社)里面持此种看法。
不管以上三种情况哪一种是真实可信的,它们都反映了一个基本的史实:和珅得到乾隆皇帝的宠信即是很突然的、也是很必然的。这是为什么呢?
说其很突然,实际上是说和珅受宠的偶然性。偶然之间的一次君臣谈话,就奠定了和珅迅速升迁的基础。这真是历史的偶然。
说其很必然,实际上是说的必然性。
和珅受宠发迹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从上面的三段野史上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和珅受宠发迹的共同原因:
第一:学识渊博。和珅在上学读书的时候非常用功,被别人发现是一个人才,那是早晚的事。和珅受宠于乾隆皇帝,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第二:出身满洲。不管怎么说,和珅毕竟出身于满洲正红旗。这是他受宠发迹的最基本的条件。在学问同等的条件下,皇上当然喜欢满洲人而不是汉人啦。
第三:相貌堂堂。不管怎么说,和珅也是当时号称满洲第一俊男,长得很酷的。在学问、民族同等的条件下,皇上当然喜欢长相漂亮的满洲人啦。
第四:聪明伶俐。不管怎么说,和珅的所作所为也是属于聪明伶俐、见机行事、干练潇洒,能够随时把握住机会的人。在学问、民族、相貌同等的条件下,皇上当然喜欢聪明伶俐的人啦。
第四种说法:
这第四种说法是最为传奇的。
说的是和珅是雍正爱妃转世,与乾隆有宿缘。
乾隆快到20岁那年,有一次进宫,经过父皇雍正的一个妃子身边,看见她正在对镜梳头,游戏心起,便突然从后面捂住了她的眼睛。该妃不知道身后是太子,大惊,顺手便拿起梳子向后边打去,正中乾隆的额头。
第二天,雍正皇后看见乾隆额头上有伤痕,逼问出这一情形,大怒,认为是这个妃子调戏太子,马上将她赐死。年轻的乾隆非常害怕,想为此妃辩白,但又不敢这样做。犹豫再三,束手无策。后来他跑到书房,以小指染上朱色,返回妃子的住所,见到她已经上吊,但还没有气绝,便在妃子颈上点了朱色,说:“我害了你!如果魂魄有灵,20年后再相见吧。”
当和珅引起乾隆注意的时候,乾隆发觉和珅似曾相识,一再思之,想起来和珅的容貌跟那个死去的妃子相似,密召和珅觐见,令其靠近御座,俯视其颈,竟然发现当年的指痕似乎犹在,于是乾隆便默认和珅是父皇爱妃的后身了,对他倍加爱惜。
这个故事没有多少可信度。相信并且采纳这个观点的一般是西方人的著作,诸如佩雷菲特所著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之类。不过,这个故事中透露出乾隆与和珅的那种若有若无的同性恋情感,倒似乎不是不可能的。
清代官场多有好“男风”的陋习,乾隆未能免俗也应该是正常的现象。乾隆喜好俊秀之人应该是可能出现的现象;而和珅本人,也正如我们前面所叙述的那样,正是一个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而且和珅本人聪明伶俐,受到乾隆异常宠爱,也是可以理解的。御史钱沣就曾经指责和珅办公地点过于接近皇帝的住所。
不管上述四种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不管这第四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但是和珅由此迅速发迹了是真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珅本人从此以后就迅速地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不管怎么说,从此以后,和珅终于可以大展才华、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了;从此以后,和珅终于可以让发现他是个杰出人才的“伯乐”英廉等人放心了;从此以后,和珅终于可以让他的妻子冯氏安心地在家生活了;从此以后,和珅也终于可以使在上学期间看不起他的人刮目相看了。
和珅在此后的几年里迅速升迁,官位不断变化。
要想了解和珅在此后的几年里迅速升迁的情况,我们还要首先简单了解一下清朝的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