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5月10日黎明,全国报刊和广播电台宣布,今天将要对希斯菲尔德中心发动一次攻击,“目的是净化文化环境”。这次清洗,象征着要把同性恋运动初创的巨大工程置于死地。地方报纸新闻栏补充报道说,医学院的学生们自愿参加,去“打扫”这个由政府出钱兴办的、不知羞耻地耸立在首都中心的机构。非常幸运的是,中心某些负责人事先觉察到了危险,抢先把珍贵文件运出德国国境,大部分资料运到了阿姆斯特丹。此外,大多数同性恋运动的加盟组织也销毁了他们的档案材料。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住的地方离希斯菲尔德中心只有两条街的距离,他说 [56]:“一大早,马路上满是卡车,还有铜管乐队伴奏,有些大学生在对中心进行打砸抢。他们砸开大门,飞快地冲进大楼内部。他们整个上午都在里面,打翻墨水瓶和油墨,地毯上一片狼藉,手稿文件乱七八糟。他们把图书室里的书以及与同性恋毫无关系的作品,如历史书、艺术杂志等装上卡车。冲锋队的队伍来了。他们身着褐衫开始仔细搜查。他们似乎早已知道要找什么东西。” [57] 事实上,几年前,一些纳粹的头面人物就到希斯菲尔德这里来看过病,他们无疑担心有人会利用病历资料揭露他们的同性恋问题。也不排除发动这个骚乱的,是另外一些想利用档案资料浑水摸鱼的人。
混乱时刻过后,有一万册书被装上卡车,以便五天之后,运到歌剧院广场去焚毁。国会大厦被烧以后,这里成了正式的群众广场。希斯菲尔德的半身像也一路上被拖着向前走,两旁的人们举着火把,它也是要送到火场去焚烧的。两天之后,纳粹报纸 Der Angriff——戈倍尔经常为此报写社论——发表了结论性意见:“这个以科学作为挡箭牌,被马克思主义势力保护了14年之久的中心,我们以从他们那里搜出的东西,证明它简直是一个藏污纳垢之所,下流和无耻之徒的大本营。”
此次大焚烧还包含有另外的仇恨。歌剧院广场集会在戈倍尔主持下,在霍斯特•韦塞尔的歌声中,纳粹大学生们朗诵:“反对阶级斗争和唯物主义,为了人民团结一致和理想主义哲学思想,我们把马克思和托洛茨基的著作投进火海。反对颓废堕落和道德败坏,为了尊严和家庭,为了国家的良好风尚,我们把海因里希•曼的著作投进火海……反对胡乱夸大生命本能,为了人类灵魂的高尚纯洁,我们把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书投进火海……反对诬蔑大战中士兵的描写,为了用真理精神教育人民,我们把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书投进火海。” [58]
1933年3月23日,希斯菲尔德中心的主席库尔德•席勒被捕,1933年年底被押送到奥里亚仑堡集中营。 [59] 当时,希斯菲尔德在国外,他从此失去了他的德国国籍,后来再没有踏上过祖国的土地。至于中心的大楼,它被没收了,但并未被摧毁。这座空空如也的巨大建筑后来成了联军大规模轰炸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