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纵火案(3)

在起诉期间,一些当时的新闻照片和一段新闻纪录影片,显示出一个柔弱青年支离破碎的轮廓,他身穿一件花格子囚服,在他的旁边,一个系着领带的人面带嘲笑的表情,很像是个警察。另一些从这名青年身上搜出的照片,是冯•德尔•卢贝面带微笑的娃娃脸形象,一个头戴鸭舌帽的青年无产者。

在这场草率的诉讼过程中,记者、编辑们很少报道被告的个人情况,只简单地说这个年轻人已经被立即处死。国会被焚,这太不可思议了,而要怪罪到所有民主党人身上,好像也说不过去。政治报刊和民间新闻对这桩尴尬事件的分析非常笨拙,他们的论点相互矛盾。一方认为冯•德尔•卢贝是一个纳粹同性恋破坏分子,当然是在威逼之下,受命进行破坏。另外一方则认为他是一个仇视自由的同性恋者,他企图钻社会混乱的空子,趁机在德国鼓吹布尔什维克革命。也还有另一种议论,在这场火箭式速度的官司过程中流传开来:被城市的繁华所吸引,这位荷兰的同性恋青年没有理由不利用曾被欧洲历史征服的首都的松散、堕落的气氛。被柏林的同性恋名气所吸引,他更要到那里去进行政治活动了。

反法西斯舆论坚持认为,是这个年轻人的道德品质原因,使他改变了最初的革命信念:“冯•德尔•卢贝主要是一名同性恋者,他的行为举止像女人,他在女人和众多证人面前的拘谨和腼腆,说明了这一点。他喜欢同男性往来的兴趣是尽人皆知的。……冯•德尔同纳粹头头们之间的同性恋关系,他在物质方面的依赖性使他变得乖巧灵活因而听命于要他放火的意志。” [7] 冯•德尔•卢贝的唯一不足之处是:他不是犹太人。对于同性恋者或被控为同性恋的人来说,一点儿怀疑就足够了。这是可以威胁任何一个人的可怕的政治武器。

被民间报刊和官方新闻炒作得沸沸扬扬的共产党人和同性恋者大杂烩,在1933年2月份期间,使当时方兴未艾的反抗运动和自发抗议活动变得像抽风一样,忽冷忽热,希特勒是很怕这些运动和活动的。这种瘫痪的政治形势,由于共产党和社会党在这一悲剧性事件面前缺乏共同对策,变得对希特勒更加有利。我们觉得,这双重的指控,这政治栽赃的大杂烩,把一场正在进行的较量搅乱了。人民运动没有利用这一高涨的群众愤怒情绪,一举摧毁这块议会民主的招牌。希特勒避开了他本来非常害怕的群众愤怒的锋芒。这种像化学实验式的相互作用,既引起人民群众的反共情绪,又使他们更加仇恨同性恋。至于马里努斯•冯•德尔•卢贝这个人,柏林法庭于1980年1月追判他无罪。[8]

在1933年2月27至28日的夜里,柏林闹市区的上空升起大片红云,它意味着德国民主的灾难,随着这座其中摆着一排排议员席位的巨大建筑的倒塌,民主也被火焰和仇恨彻底摧毁。在那著名的“金屋”夜总会门口,有多少人亲眼目睹了这片天上的红云哦!在金屋这个全欧闻名的同性恋聚会场所,在这个“不法”分子集中的舞厅里,有夜游神和艺术家、知识分子和有产阶级、外交官和穿异性服装的人、嫖客和妓女……有一位在布鲁塞尔大学任教的米歇尔•万谢诺先生在1984年的一次讨论会上说:“德国人当时的确认识到,同性恋这种异类生活方式的存在,会使某些人感到恐惧……这样一来,纳粹的意识形态成了最终的受益者,它可以使各不同阶层的人--从共产党直到教会--都哑口无言。”他最后说:“现政权既使那些被‘腐化堕落"吓怕了的部分德国人民放了心,又不致过分激怒真正的对手。” [9]15天之后,“金屋”被墙壁堵死,上面覆盖着他们的×字旗。一幅当时的照片显示,在这座建筑前面,一些党卫军士兵日夜守护着一条已经荒芜的走廊。正面是一幅标语:“希特勒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