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ann Explained by Proust

[Published November 1913]





1. 'I am publishing only one volume, Du côté de chez Swann, of a novel whose general title will be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I would like to have brought the whole of it out at once; but works in several volumes are no longer being published. I am like someone who has a tapestry too large for present-day apartments, and who has been obliged to cut it up.

2. 'Young writers, with whom I am otherwise in sympathy, advocate on the contrary a succinct plot with few characters. That is not my conception of the novel. How to put it to you? You know that there is plane geometry and solid geometry. Well, for me, the novel is not only plane psychology, but psychology in time. I have attempted to isolate the invisible substance of time, but to do that the experiment had to be able to be long-lasting. I hope that at the end of my book, some minor social event of no importance, some marriage between two persons who in the first volume belong to very different worlds, will indicate that time has passed and will take on the beauty of certain patinated leadwork at Versailles, which time has encased in an emerald sheath.

3. 'Then, like a town which, as the train follows a curve in the track, appears now on our right hand and now on our left, the various aspects that a single character has taken on in someone else's eyes, to the extent of being like different and successive characters, will convey — but only by this — the sensation of time having elapsed. Particular characters will later reveal themselves as different from what they are in the present volume, and different from what they will be believed to be, as very often happens in life for that matter.

4. 'It is not only the same characters who will reappear in the course of the work under different aspects, as in certain cycles by Balzac, but,' M. Proust tells us, 'certain profound, almost unconscious impressions within a single character.

5.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M. Proust goes on, 'my book would perhaps be like an attempt at a sequence of "Novels of the Unconscious"; I would not be at all ashamed to say "Bergsonian novels" if I believed that, for it happens in every age that literature attempts to attach itself — post hoc, of course — to the prevailing philosophy. But that would not be accurate, for my work is dominated b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voluntary and voluntary memory, a distinction which not only does not appear in M. Bergson's philosophy but is even contradicted by it.'

6. 'How do you substantiate this distinction?'

7. 'For me, voluntary memory, which is above all a memory of the intellect and of the eyes, gives us only facets of the past that have no truth; but should a smell or a taste, met with again in quit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reawaken the past in us, in spite of ourselves, we sense how different that past was from what we thought we had remembered, our voluntary memory having painted it, like a bad painter, in false colours. Already, in this first volume, you will find the character who tells the story and who says "I" (who is not me) suddenly recovering years, gardens, people he has forgotten, in the taste of a mouthful of tea in which he has soaked a bit of madeleine; he could have remembered them no doubt, but without their colour or their charm; I have been able to make him say that, as in that little Japanese game where you soak flimsy bits of paper which, the moment you immerse them in the bowl, spread out and writhe and turn into flowers and characters, all the flowers in his garden, and the water-lilies of the Vivonne, and the good people of the village and their little houses and the church, and the whole of Combray and its surroundings, whatever can take on shape and solidity, has emerged, town and gardens, out of his cup of tea.

8. 'You see, I believe that it is really only to involuntary memories that the artist should go for the raw material of his work. First, precisely because they are involuntary and take shape of their own accord, drawn by the resemblance of some identical moment, they alone bear the hallmark of authenticity. Then, they bring things back to us in exact proportions of memory and oblivion. And finally, since they give us to enjoy the same sensation in quite other circumstances, they release it from all contingency, they give us its extratemporal essence, which is the very content of good style, that general and necessary truth that the beauty of a style alone can reveal.

9. 'If I permit myself to rationalize about my book like this,' M. Proust continues, 'that is because it is not in any degree a product of the reason, for its least elements were supplied to me by my sensibility, I perceived them first deep inside myself,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m and had as much difficulty converting them into something intelligible as if they had been as alien to the world of the intellect — as what shall I say — a musical motif. You are thinking I imagine that this is over-subtle. But I assure you, on the contrary, that it is a reality. What we have not had to elucidate for ourselves, what was clear already (the ideas of logic for example), is not truly ours, we do not even know whether it is the real. It is a part of the "possible" that we select arbitrarily. Besides, you can tell that right away, you know, by the style.

10. 'Style is not at all an embellishment as certain people think, it is not even a matter of technique, it is — like colour with painters — a quality of vision, the revelation of the private universe that each one of us can see and which others cannot see. The pleasure an artist affords us is to introduce us to one universe the more.'

目 录

人类幸福

Human Happiness

返回总目录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



人类幸福

(英汉双语)



[法]布莱士·帕斯卡 著

A. J. 克莱尔希默 英译 蒋晓宁 汉译









中国出版集团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人类幸福

本选集中每个思想片段的编码

      同企鹅经典系列版编码

21 太年轻会影响人的判断,太老也一样。

考虑欠周或者过虑,都会使人固执己见,痴迷不悟。

完成一项工作,马上去审视,我们仍然深陷其中;太久,又断了线索。

这就像欣赏离得太远或太近的画。唯有那么一个不可分割的点,是合适的位置。

其他的点,要么太近或太远,要么太高或太低。在绘画中,这个点取决于透视原理,那么就真理和道德而言,这个点又取决于什么?

22 苍蝇很强大,能战胜我们,麻痹我们的大脑,吞噬我们的肌体。

23 科学的无助。苦恼之际,自然科学知识无法安慰我对道德观的无知,而道德观方面的知识却可以安慰我对自然科学的无知。

24 人类的境况。反复无常,厌倦无聊,焦躁不安。

25 君王出行总是伴以侍卫、鼓乐、臣仆,以及所有其他随身用具,这种情景使人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即使他们独处时的神态,也足以令臣民们满怀敬畏。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无法将君王本人和总是陪伴君王的随从区分开来。世人不知这是习惯使然,却相信是来自某种自然的力量,因此,有俗语道:“神相刻在脸上。”

26 建立王权的基础是臣民的理性和愚昧,尤其是他们的愚昧。世间最伟大、最重要的事物皆建立在臣民软弱无能的基础上。这是可以牢牢把握的根基,因为没有什么能比臣民的软弱无能更牢靠了。完全建立于理性之上的事物,比如对智慧的崇尚,根基不牢。

30 我们不会选择船上出身最高贵的人做船长。

31 我们只是城市的过客,不会顾及留在那里的声誉,但要呆上一段时间就会在意。而这一段时间是多长呢?它同我们虚荣琐碎的生活成正比。

33 最令我惊异的是,世人不惊异于自己的无能。我们行为严肃,人人遵循内心的意愿,但不是因为这样做真正有益,符合风气,而好像人人都确切地知道什么是理性,什么是品行正直。我们不断地失望,荒唐的谦卑使我们自责,却不将此归咎于我们总是引以为豪的本领。周围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怀疑论者,他们表明,人可以发表最极端的见解,既然他确信人不是生来无能而是天生智慧,这对维护怀疑论的声望倒是件好事。

36 谁看不到世界的空虚,谁就是空虚的人。那么,除了喧哗、消遣、憧憬未来的年轻人,还有谁看不到世界的空虚?

但不消遣的话,他们会无聊得要命。他们感到自己无足轻重,却不了解这种状态。这是因为,人一旦被迫反省,没有消遣,马上会沮丧得不堪忍受,这种感觉糟糕透顶。

42 有多少王国对我们一无所知!

43 琐事让人感到宽慰,因为琐事能使人感到烦恼。

44 想象。想象是人的主要天赋,因为人是谬误和谎言高手,如果不总是这样的话,欺骗性就更强;因为如果想象是判断谎言的绝对可靠标准的话,它也是判断真理的绝对可靠标准。然而,由于它总是虚假的,显示不出品质如何,因此给真理和谎言打上相同的印记。

我不是在谈论傻瓜,而是在谈论聪明绝顶之人,他们的想象富于感染力。理性的反对无济于事,不能决定事物的价值。

这股傲慢的力量阻碍、支配它的敌人理性,乐意到处显示它的势力,证实了人具有第二天性。想象拥有快乐的人和不快乐的人,患病的人和健康的人,也拥有富人和穷人;它使我们相信、怀疑、否定理性;它麻痹感官,又唤醒它们;它款待傻瓜,也款待贤能,它让宾客心满意足,而理性永远望尘莫及,这让我们无比恼火。善于想象的人比小心谨慎、理智地愉悦自己的人对自己更满意。他们神态傲慢,睥睨他人,辩论时胆大自信,而别人却羞怯犹疑;他们神采飞扬,常常能赢得听众的有利裁决,因为具有想象的智慧的人能赢得具有同样素质的法官的好感。想象力不会使傻瓜变得聪明,但能使他们高兴,理性就相反,只能让朋友沮丧:一个令朋友荣耀,另一个使他们蒙羞。

谁来分配声望?谁使我们尊敬他人、工作、法律、伟人?除了想象力,还能有谁?没有它的恩准,世上的财富就微不足道。那位地方法官一大把年纪让大家肃然起敬,你难道能不说他是在纯粹、高度的理性支配下,是在公正但不拘细枝末叶地断案吗?而照顾小节只会得罪弱者的想象力。看看他去听布道时虔诚、热忱的样子,流露出的仁爱之情更显得他判案公正,他正怀着值得效仿的崇敬心情等待布道开始。如果布道者出现时带着一副天生嘶哑的嗓音、一张奇怪的面孔,胡须被理发师刮得马马虎虎,恰好又衣冠不整,那么我敢打赌,不管他宣讲什么真理,我们的元老院议员都无法板着脸。

把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放到一块木板上,木板比实际需要的要宽一些;如果脚下是峭壁,虽然理性可能使他相信自己是安全的,但想象仍会占上峰。很多人只消想一下这个情景都会脸色发白,浑身冒汗。

我不想罗列出想象力的所有效果。谁都知道,看到猫或老鼠,听到煤块刺耳的爆裂声,等等,够使理智失常的。说话的腔调能影响最明智的人,能影响一篇演讲或一首诗的效果。

爱或憎改变正义的面目。如果辩护律师事先拿到了优厚的报酬,他会觉得自己辩护的诉讼案更合理。他举止充满魄力,法官们为这种表面的东西所蒙蔽,觉得他的诉讼案更正当。随风倒的理性多么荒唐!我应该列出人的几乎全部行为,除了想象,没有什么能让他激动。因为理性不得不屈服,明智地采纳人类的想象力在每个转折关头草率订立的原则。一味执著于追随理性的人会证明自己是傻瓜。既然理性这样合人心意,我们必须从早到晚工作,以得到想象中的好处,然后,睡眠消除了理性带来的疲劳,一觉醒来,神清气爽,我们要马上跳起身来,去追寻这个世界统治者的幽灵,忍受它制造的印象。这是错误的渊源,但不是唯一的一个。

让这两股力量结盟是对的,虽然在这种和平态势下想象占有很大优势,但在对立状态下它占有更绝对的优势。理性永远不会彻底战胜想象,相反的情况倒是常见。

我们的地方法官们表明他们深谙这一奥秘,他们的红色法袍、他们像毛绒绒的猫咪一样卷缩在里面的白貂皮、他们端坐判案的法庭、鸢尾花旗帜 ,所有这些,庄严的场面必不可少。如果医生不穿大褂,不骑骡子,如果满腹经纶的博士不戴方帽,不穿四倍于合适尺寸的肥大袍子,他们永远也不会蒙骗世人,而世人觉得他们这种样子真实可信,无法抗拒。如果他们拥有纯粹的公正,如果医生掌握真正的医术,他们就不必戴方帽;庄严的科学本身就会赢得尊敬。但是,因为只掌握想象的科学,他们只能借助这些无用的装备来激发想象,这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东西,实际上,这也正是他们如何赢得尊敬的东西。

唯有士兵不用这种方式掩饰自己,因为他们更具有实质性的作用;他们用武力证实自己,其他人却用外在的样子证明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国王从来不设法掩饰自己。他们不必用非同寻常的衣装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不过,他们有侍卫和伤痕累累的老兵保护。这支武装队伍的人员只有双手和力量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有鼓号在行进队伍的最前列奏响,还有千军万马在四周围绕,这千军万马够使最坚毅的人发抖的。他们身上没有官阶佩饰,只是散发出一股威力。看到土耳其皇帝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有四万禁卫军把守,还觉得他跟其他人一样,这需要多么强健的理智。

只要看到律师戴着帽子,穿着长袍,就尽可以相信其能力。

想象决定一切;它创造美丽、正义、幸福这些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我非常想读那本意大利语的书,但我只看得懂书名,Dell’opinione regina del mondo仅这书名就比几本书都有价值。我不了解这本书,但支持书里的观点,不论里面有什么样的邪恶。

这样的情况或多或少都是这种骗人的本领导致的结果,显然别有用心地赋予我们这种本领,让我们必犯错误。我们还有很多犯错误的其他信念。

不仅长期存有的印象误导我们;新奇事物也具有相同的魔力。所以才产生了辩论,人们要么谴责对方追随儿时的假象,要么谴责对方草率地追随新的印象。如果谁发现了中庸之道,那就让他出来证明吧。任何信念,不管有多自然,即使儿时就埋在心底,也可能会被当成教育或感官造成的假象。

他们说:“因为你自幼相信,如果看不到盒子里的东西,里面就是空的。你相信真空可能存在。这只是感官的幻觉,被习惯强化,要由科学来更正。”其他人则说:“学校里教你没有真空这种东西,你违背了常识;在产生错误印象之前,这一点明白无误,现在,要回到你最初的状态才能更正这种印象。”那么究竟谁骗了你,是感官还是教育?

我们还有一种针对疾病的错误信念,它妨碍我们判断和感觉。如果重病确实危及健康,我毫不怀疑,不那么重的病对健康的危害程度可以相应减小。

自身利益是另一个使我们情愿盲目的绝好工具。世上最公正的人,也不容许他判自己的案子。我知道一种人,为避免偏袒自己的危险,适得其反地倒向极不公正的一边。想让一个原本合理的诉讼案败诉,最保险的办法是将它委托给近亲打理。正义和真理是两个微妙的点,我们粗糙的工具无法精确地量到。就算能碰得着,也会把点弄得模糊,处处量到虚假,而不是真相。

那么,人类就被愉快地造就成这样:他对真理没有确切的信念,对虚伪倒是有几个极好的信念。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有多少。

然而,犯错误最荒唐的信念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争斗。

46 虚荣。爱的因与果。克利奥佩特拉

47 我们从来不活在当下。我们回忆过去;我们预见未来,好像嫌它来得太慢,催它快些;或者回忆过去,好像要留住它飞逝的时光。我们愚蠢得在不属于自己的时光里徜徉,不理会唯一属于我们的一刻。我们枉然地向往逝去的时光,又盲目地逃离唯一存在的一刻。这样,当下往往使我们痛楚。把它丢到视线以外是因为它使我们忧伤;觉得它令人愉悦就会惋惜地看着它消逝。我们设法给予它未来的支持,思量如何安排无法掌控的事情,安排到一个我们从没有把握企及的时间。

让我们每个人审视一下自己的想法;他会发现,他只关心过去和未来。我们几乎从不考虑当下,真正考虑的时候,也只是看看它对未来的计划有什么帮助。当下从来不是我们的目标。过去和当下是我们的工具,只有未来是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从没有真正生活过,只是渴望生活,而且,既然我们总是计划如何快乐,就必然不会快乐。

49 在我看来,凯撒 用征服世界取悦自己时,年事已高,这种消遣对奥古斯都 和亚力山大> 还可以;他们是年轻人,不那么容易被遏制。凯撒应该表现得更为成熟一些。

53 人类向禽兽屈服,甚至崇拜禽兽,真是无耻之尤。

54 反复无常。事物的性质多样,心灵的意向纷呈。这是因为呈送给心灵的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心灵也从不简单地凡事劳神。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件事情,可以让我们发笑,也可以使我们哭泣。

55 反复无常。我们以为摆弄人就像摆弄一架普通的风琴。他确实是架风琴,但离奇、变换、不定。只会弹奏普通风琴的人,永远不会在这架风琴上弹出和谐的曲调。你得知道琴键在哪里。

56 一件事情,可以让我们快活,出了差错时,也可以让我们烦恼,这令人郁闷。成千上万的事情都可能,也确实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事情顺利时愉快,不顺利时也不烦恼,能发现这个奥秘的人就是找到了诀窍。这是一种恒动。

57 太自由不好。

应有尽有不好。

58 专制在于妄图统治一切,无视秩序。

强壮的人、标致的人、聪明的人、虔诚的人,在这些人所处的各个不同领域里,每人都只是他自己房间的主人,不涉及其他地方。有时他们相遇,强壮的人和英俊的人便相互争夺优势。这很愚蠢,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优势。他们彼此不了解,又错误地妄图到处统治。不能这样做,即使是力量:它在学术界就行不通,因为它只能统治表面行为。——所以,这些论点是错误的……

专制。专制在于妄图以一种方式获得只能以另一种方式获得的东西。我们为不同的功绩支付不同的代价;我们肯定喜欢魅力,害怕力量,相信知识。

为获得这些功绩必须付出代价,拒绝付出是错误的,要求获得其他功绩也是错误的。所以下面这些论点是错误、专横的:“我漂亮,所以你要怕我。我强壮,所以你要爱我。我……”同样,说“他不强壮,所以我不尊敬他。他不聪明,所以我不怕他”也是错误、专横的。

65 多样性。神学是一门科学,但同时又是多少门科学?人是一种物质,但如果将其解剖,他又是什么?头颅、心脏、腹部、血管、每一根血管、每一节血管、血、血的汁液?

一个市镇或一道风景,从远处看是一个市镇或一道风景,但待走近就变成了房舍、树木、瓦片、树叶、小草、蚂蚁、蚂蚁的腿,等等,无穷无尽。所有这些都包含在“风景”这个词里。

68 我短暂的一生会溶入其前后的无边岁月——像对一位只逗留了一日的客人的回忆——我看到自己占有的狭小空间被广袤无垠的空间吞没,而我对这空间一无所知,空间对我也是如此,每当想到这些时,我便会恐惧,且惊诧地看到自己在这里,而不是那里;我没有理由在这里,而不是那里,没有理由是这时,而不是那时。是谁把我放置在这里?是谁的旨意和行动,把此时、此地分配给了我?

69 悲惨。约伯 和所罗门

70 如果我们处于真正幸福的状态,就不必回避考虑它。

71 对立性。骄傲抵消了所有的悲惨境遇;人类要么藏起它们,要么展示它们,并为自己意识到这种悲惨境遇而自豪。

72 人要了解自己,即使这样做无助于发现真理,但至少有助于经营自己的日子,这样做很妥帖。

73 反复无常的原因是,人认识到眼前的快乐是虚假的,同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认识不到不存在的快乐是虚幻的。

77 骄傲。好奇心只不过是虚荣心。我们通常只是为了有谈资才想了解点什么;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想谈论海的话,就不会做海上旅行,这只不过是因为热衷于向别人描述而去见识点什么。

78 对人的描述。依赖、独立的欲望、需求。

79 放弃痴迷上的东西很累人。一个人家庭生活美满,但只要碰到一个赏心悦目的女人,或是去赌博,快活五六天,再回到先前的日子时,他会满心遗憾。这样的事情每天都有。

80 尊敬意味着:让自己退场。这可能看起来毫无意义,但很有道理,因为这等于说:如果你需要,我当然应该让自己退场,因为你不退出的时候,我才这样做;另外,尊敬是用来彰显伟人的。如果尊敬意味着坐在扶手椅上,那是向所有人表示尊敬,也就无法显示区别。我们让自己退场后,就凸显出区别来了。

81 唯一能被普遍接受的法则,在日常事务中是一国之法,在其他事务中是大多数人的意愿。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其中蕴含着权力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君王由于另有权力来源,不听从多数大臣的意见。

毫无疑问,平均占有财富是公平的,但是,人无法让权势服从权利,就只好让权利服从权势。因为不能强化公平,就只好让势力公平化。这样,权利和权势共处,天下太平,这是至善。

82 智慧将我们带回童年,除非你变回幼童。

83 世界是个事物的好裁判,因为它处于一种天然的蒙昧状态,人类确实处于这种状态。知识有两极,两极可以相遇。一极是每个人出生时那种纯粹、天然的蒙昧状态,另一极是才智之士领略了人类整个知识范畴后达到的境界,但达到后却发现自己一无所知,回到了出发时的蒙昧状态。然而这是一种明智的蒙昧,一种自知之明。有的人停在半路,他们脱离了天生的蒙昧,但并没有达到另一极;他们对一些必需掌握的知识略知一二,却装做什么都懂。他们让世界烦恼,把一切都弄错。

平庸的人和比他们聪明的人构成世界的趋势;前者鄙视世界,也被世界鄙视。他们的判断有失公允,而世界对他们的判断却公正无误。

84 笛卡尔。总之我们一定会说:“那是数字和运动的结果。”因为事实就是这样。但说出它们究竟是什么,并把机器装配起来,就显得可笑了。因为这样做没有意义,靠不住,也很辛苦。即使真的是这样,整个哲学也不值得我们付出哪怕一小时的努力。

86 论真正的公允。我们不再拥有,如果有,也不应该像一个人应该遵守一国习俗那样,把它当做公正原则来接受。

这就是为什么找不到权利的时候,我们会找到权势。

87 大法官神情庄重,身着精致长袍,因为他的职位是虚幻的;国王就用不着这样,他享有权力,用不着想象。法官、医生,等等,除了享有想象力,其他一无所有。

88 是能力的结果,而不是习惯,因为富有独创性的人很少。大多数人只会亦步亦趋,并拒绝认可那些希望自己的独创性得到认可的人。如果这些人坚持要别人认可,又看不起没有独创性的人,别人就会给他们安上可笑的骂名嘲弄他们,甚至施以拳脚。所以不要傲气夺人,偷偷地沾沾自喜吧。

94 人民的忠告。最大的祸害是内讧。

如果要奖励优点的话,必然会带来祸害,因为人人都会申明自己值得奖励。如果傻瓜生来就有继承权,带来的祸害就没有那么可怕,也未必要怕。

95 人民的忠告。优雅不仅仅是虚荣,因为它能表明很多人在为你效劳。你的头发表明你有仆人,有香水制作者,等等,领饰、配线、镶边,等等,表明……很多人服侍一个人,并不仅仅意味着肤浅的炫耀或穿着。

雇佣的人手越多,就越有权力。优雅是展示权力的手段。

98 为什么跛脚的人不会惹怒我们,而蹩脚的头脑却会?因为跛脚的人承认我们是昂首挺胸走路,而蹩脚的头脑却说瘸着走路的是我们。不过,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遗憾,而不是生气。

埃皮克提图 问得更深刻:为什么有人说我们头痛时,我们不生气,可当有人说我们的论点或选择有问题时,我们却会生气?

99 原因是我们确信自己不头痛,不跛脚,但不敢确定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因而,由于我们只对自己掌握的证据有把握,当别人掌握的证据得出相反结论的时候,我们便犹豫不决,措手不及。当有一千人嘲笑我们的选择时,情况就更是如此,因为我们应该更看重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众人的,但这样做需要胆识,所以很难。对于跛脚的人从来没有观点上的冲突。

人就是这样:如果反复跟他说他是个傻瓜,他就相信。这样说多了,他就会说服自己相信。这是因为,人独处时在内心跟自己对话,所以有必要恰当地控制这种对话。有害的交流败坏风度。我们必须尽可能远离沉默,只在内心谈论上帝。因为我们知道上帝是真实的,所以能说服自己相信这一点。

103 权利、权势。追随权利正确无疑,追随权势确有必要。

没有权势的权利无助,没有权利的权势专横。

没有权势的权利要经受挑战,因为恶人总是无处不在。没有权利的权势要遭受指责。因此,我们必须将权利和权势结合在一起,为着这个目的,我们将权利铸进权势,或将权势铸进权利。

权利易受争论,权势易被认可,所以没有争论的余地。因此,权利不可能变成权势,因为权势会挑战权利,宣称权利不公正而自己是公正的。

由此而来,没法将权利铸进权势,我们就把权势铸进了权利。

104 生为贵族享有多么优越的地位,它赋予一个十八岁的人身份、认可和尊敬,而别人五十岁之前都可能无法赢得。这意味着他毫不费力地赢得三十年的领先优势。

105 如果在狩猎时,动物理智地做出了凭本能才能做的事,理智地说出了凭本能才能说的话,或者警告同伴错过或发现了猎物,它当然接着就会谈起对它影响更大的话题,比如它会说:“咬段这根绳子,它弄疼我了,我够不着。”

106 伟大。因果关系表明,人因为自己的贪欲创造出这么杰出的秩序,有多么伟大。

107 鹦鹉擦试嘴巴,即使已经很干净。

108 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能体会到快乐?是手、胳膊、肌肉,还是血液?显然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

109 反对怀疑论。很奇怪,我们不把问题弄得模糊不清,便无法下定义;我们总是没完没了地纠缠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假设,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方式推测这些问题,但这是无端的假设,因为不能得到证明。我确实看到大家在一些相同的场合使用某些词句;每当两个人看到一个物体移动位置时,都会用相同的词句表达看到的现象,每个人都会说,那个物体移动了。这种用词的一致性导致人们断言说,思想也具有一致性,但这种断言根本没有说服力,虽然奇怪的是,情况确实如此,因为我们知道,不同的假设经常得出相同的结论。

至少这足以把问题弄得模糊不清,虽然没有完全遮挡住自然之光,而在这些问题上自然之光倒能提供确定性。柏拉图主义者会为此打赌,但这会使光线更暗,惹怒教条主义者,把荣耀归于怀疑论者的小集团,它代表含混不清的模糊和费解的晦涩,我们的疑虑无法遮挡住其中的所有光亮,就像自然之光不能驱散所有黑暗。

110 我门不仅仅凭借理性掌握真理,也凭借心灵。正是凭借后者,我们才掌握了第一原理;理性与此无关,只是枉然地驳斥这些原理。除了这一点,怀疑论者没有其他攻击的目标,只是漫无目标地白费力气。我们知道自己不是在做梦,但可能无法理智地证明这一点;我们的无能除了证明理性的无能,别的什么也证明不了,也证明不了我们所掌握的全部知识的不确定性,而且这种不确定性会一直存在下去。关于第一原理的知识,如空间、时间、物体的运动、数量,正如其他凭借理性获得的知识一样可靠,正是基于这些凭借心灵和本能获得的知识,理性才得以使用和建立论据。心灵感到,存在三维空间,存在一个无穷数列;理性接着证明,没有两个平方数,其中的一个是另一个的两倍。原理感觉到了,命题证明了,双方都得到了肯定,虽然是通过不同手段。如果理性在同意接受来自于心灵的第一原理以前,要求先证明它们,这既毫无意义,又荒谬可笑。如同心灵在同意接受所有命题以前,要求获得经过理性证明的关于命题的直觉知识,一样荒谬可笑。

我们的无能因此只效力于谦卑的理由,可它却想做万物的判官,但又不能驳倒我们的确凿事实。好像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学习知识!对于上帝,则恰恰相反,我们从来不需要理性,我们凭直觉和感觉了解一切!但是大自然拒绝赋予我们这样的福祉,它赐予我们的这类知识微不足道;其他一切知识都要凭理性去获取。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很幸运,因为上帝感动了他们的心,赋予其宗教信仰,使他们感到完全有理由信从上帝。但对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我们只能通过推理让其获得信仰,直到上帝感化了他们,赋予其信仰;不为上帝感化而获得的信仰只是世俗的,对救赎毫无用处。

111 我诚然可以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或没有头,因为只有经验告诉我们,头比脚更重要。但我无法想象一个人没有思想,那他将是一块石头或一个动物。

112 本能和理性,两种天性的标志。

113 思想的芦苇。我无需从空间寻求人的尊严,而是寻求我思想的秩序。拥有土地对我毫无益处。凭借空间,宇宙会像对一个微粒那样掌握我,吞噬我;凭借思想,我却可以掌握宇宙。

114 人的伟大在于他知道自己可悲:一棵树不知道自己可悲。

因此,知道自己可悲,这本身就可悲,但知道自己可悲,是伟大的。

115 灵魂的非物质性。当哲学家压抑了自己的激情时,是什么物质取得了这个效果?

116 所有这些悲惨的例子证明了他的伟大。这是一个圣明的主的悲惨,一个被废黜的王的悲惨。

117 人的伟大。人的伟大是如此之明显,甚至可以从他的悲惨推断出来,因为在动物身上是天性的东西,在人身上便称做悲惨,承认这一点的话,如果如今人的天性同动物的一样,他一定已经从曾经所处的更高境界堕落了。

除了被废黜的君主,谁真的会为自己不在王位而闷闷不乐?有谁认为保罗·哀米利乌斯 为自己不是执政官而不快吗?相反,人人认为他很高兴自己曾经担任这一职务,因为这个职务不是永久的。但人们认为珀修斯 被废黜时很不高兴,因为王位是永久的,对他能够忍受不在王位的生活感到惊讶。谁会为只有一张嘴而不高兴?谁不会为只有一只眼睛而不高兴?也许从来没有人为自己没有三只眼睛而苦恼,但一只眼睛也没有的人就无以慰籍了。

118 人的伟大,甚至在于他的贪欲。他以此建立了如此杰出的体系,从而树立起真正仁爱的形象。

119 对立性。(在展示了人是如何邪恶、如何伟大以后。)现在,让人来判断自己的价值,让他自爱,因为他天生具有行善的能力;但这不是他爱自身的卑劣的理由。让他鄙视自己,因为他仍然缺乏这种能力;但这不是他鄙视这种本能的理由。让他恨自己,让他爱自己;他本身具有掌握真理,保持幸福的能力,但他并不拥有恒久不变,或令人满意的真理。

因此,我应当激起人寻求真理的欲望,明白自己的知识如何被情绪蒙上了阴影,从而随时准备抛弃情绪,追随真理,无论在何处找到它。我想让他讨厌自身的贪欲,因为贪欲会替他做主,这样,他抉择时就不会被贪欲蒙蔽,而一旦做出抉择,也不会被贪欲妨碍。

120 我们如此狂妄,我们要全世界知道自己,甚至是那些在我们身后才来到世上的人。周围几个人的溢美之词就能让我们心满意足,这就是我们的虚荣心。

121 太明确地向人解释他如何等同于动物而不指出他的伟大之处,这是危险的;过多地说他的伟大之处,而不指出他的卑劣,这也是危险的。两种情况都不让他了解,就更危险;而两种情况都向他表明,则最为重要。

不能让人相信,他要么等同于动物,要么等同于天使;也不能让他认为,自己既不等同于动物,也不等同于天使;但他必须知道,自己既等同于动物,又等同于天使。

122 伟大和可悲。由于可悲和伟大可以互为推断出来,有些人更倾向于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人是可悲的,因为他用自己的伟大证明了这一点。而另一些人则用可悲的证据得出更中肯的结论,即人是伟大的。一方称作伟大性证明的,在另一方只不过是推断可悲的论据,因为堕落得越深,就越是可悲;反之亦然。在无休无止的循环中,一个紧跟另一个,因为可以肯定的是,人的洞见越来越深刻,所以他发现自身同时存在着可悲和伟大之处。总之,人知道自己可悲。因而,他是可悲的因为事实如此。而正因为他知道这一点,他是真正伟大的。

123 对立性。蔑视我们的存在,无谓的死亡,憎恨我们的存在。

124 对立性。人天生轻信、怀疑、羞怯、大胆。

125 天然的信念,除了说它是习惯性的信念,还能意味着什么?对于儿童,是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习惯性信念,如同笼中捕兽。

习惯的改变,会产生不同的天然信念,这可由经验证明。如果存在一些习惯所不能根除的信念,就会存在其他既是习惯性的,又是非天然的信念,天性或新习惯都无法将其根除。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情。

126 父辈唯恐子女天然的爱心会泯灭。那么,这种可泯灭的天性是什么?

习惯是第二天性,可以摧毁第一天性。但什么是天性?为什么习惯不是天生的?恐怕天性本身不过是第一习惯,就像习惯是第二天性一样。

127 人的天性,可以两种方式考虑,要么以他的结局来考虑,那他就是伟大的,不可媲美的;要么以大众的品评来考虑,因为马和狗的天性是大众根据其奔跑和驱赶陌生人的能力来评判的,这样的话,人是下贱又邪恶的。这两种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哲学家之间的争论,因为各人都否认别人的假说。

有人说:“人不是为这种结局而生的,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辜负了这种结局。”其他人说:“人的行为如此卑鄙,他离这种结局相去甚远。”

128 有两样东西教导人什么是他的全部天性:本能和经验。

129 行业。思想。一切为一个整体,又变化万千。

人的天性中又有多少种天性!有多少种职业!多么偶然,多么平淡,大家听到赞许便选择了职业。善于转向的脚跟。

130 如果他颂扬自己,我便鄙视他。

如果他鄙视自己,我便颂扬他。

我不断地否定他,直到他明白自己是一个怪物,不可理喻。

131 怀疑论者最有力的论点,暂且不提次要的论点,就是,除了能肯定这些信念是通过某种天生的直觉获得的,我们无法肯定这些信念真实可靠(信仰和神启除外)。现在这种天生的直觉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这些信念真实可靠。除了信仰,还不能确定人是由一个仁慈的上帝创造的,还是由一个恶魔创造的,或者只是出于偶然。这样的话,根据我们的由来,这些固有的信念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是含糊不定,总是一个疑问。

此外,除信仰以外,没有人可以肯定他是睡着还是醒着,因为我们入眠时,我们也同样坚信我们像现在一样醒着。正如我们经常梦到我们在做梦,一个梦里又套着另一个梦,有没有可能我们的前半生不过是一场梦,其他的梦移植在里面,当我们死后,才能从中醒来呢?有没有可能在这场持续的梦境里,我们对真理和美德准则的掌握,会像在平常的睡眠里掌握得那么少呢?所有这些时间和生命的流逝、所有这些我们能感觉得到的各式各样的身体、令我们激动的种种想法,都可能只不过是幻觉,如同时间的流逝,和梦境里虚无的魅影。我们认为,我们看见了空间、形状、物体的运动,我们感觉到时间在流逝,我们计量它的流逝,事实上,我们的行为像醒着的时候一样。结果,因为前半生在睡眠中度过,我们自己承认,除了表面现象,我们对真理茫然不知,因为所有的直觉都是那段时间里的幻觉。有谁知道我们的后半生不过又是一觉,虽然自己认为是醒着,同第一觉稍有区别,睡着以后,一个个梦移植上去,然后从中醒来,虽然自己以为还睡着?又有谁会怀疑,如果我们和别人一起做梦,大家的梦又碰巧相同,这倒是常事,如果醒来时孤单一人,我们会觉得事情颠三倒四?

这些就是各方的要点,暂且不提那些次要的论点,比如那些怀疑论者用来反对习惯、教育和当地习俗等的影响的论点,怀疑论呼一小口气就能将其推翻,虽然这种影响说服了大多数普通人,但这些人的信条是建立在这种虚假的基础之上的。你只需看看怀疑论者的书;如果你没有被彻底说服,很快就会了,也许会被过分说服。

我暂且停在教条主义者唯一的可取之处,即,凭心而论,我们不能怀疑天然的信念。

怀疑论者对此的简短答复是,我们由来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我们天性的不确定性。教条主义者自从世界的开端就一直在试图回应这一说法。

(若有人想获得更多的有关怀疑论者的情况,应该去读读他们的书;他很快就会被说服,也许会被过分说服。)

这意味着人们之间的公开战争,其中每个人都必须采取立场,要么站在教条主义一边,要么站在怀疑论者一边,因为谁想象他能保持中立的话,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怀疑论者。这种中立性就是他们那个小集团的本质。只要不反对他们,就是他们的坚定支持者,这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他们甚至不顾自己的利益,中立,冷漠,不再评判任何事情,包括他们自己。

那么,在这种事态下人应该何去何从?去怀疑一切,怀疑他是否醒着,是否被挤压或被焚烧?怀疑他是否在怀疑,怀疑他是否存在?

没有人会这么过分,而且我坚持认为,从来没有十足真诚的怀疑论者。是天性支撑着无可奈何的理性,防止它太失控,误入歧途。

另一方面,他会说他确实拥有真理,可稍有压力就不能证明自己的说法,而被迫放弃吗?

那么,人是个什么样的怪物啊!多么奇异,多么可恶,多么混乱,多么自相矛盾,多么惊心动魄!万物的判官、软弱的小人、真理的宝库、怀疑和谬误的巢穴、宇宙的荣耀和糟粕!

谁来解除这个困惑?这当然是教条主义和怀疑论望尘莫及的,是所有人类哲学望尘莫及的。人类超越了人类的理性范围。那么就让我们向怀疑论者所一贯倡导的让步,他们认为真理超出了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是无法企及的目标,真理不是尘世的居民,它以天堂为家,躺在上帝的膝上,只有当它取悦上帝时,上帝才揭示它,让我们了解它。让我们从尚未创造出的真理和真理的化身来了解自己的真实天性吧。

如果凭借理性寻求真理,我们就无法回避这三个学派中的任何一个。没有沉闷的天性,你就不能做一个怀疑论者,或柏拉图主义者;不背叛理性,你就不能做一个教条主义者。

天性使柏拉图主义者和怀疑论者困惑,理性使教条主义者困惑。那么,凭借天然的理性探寻自己的真实情况的你,作为人,会怎么样?你不能回避这三个学派中的一个,也不可能在三者中任何一个里面生存。

那么就知道了,骄傲的人,你自身是一个什么样的悖论。谦卑吧,无能的理性!沉默吧,软弱的天性!要明白人无限地超越人类的理性范围,要倾听你的主人讲述你的真实情况,你对此一无所知。

倾听上帝的声音吧。

人的境况具有双重性,这难道不像白昼一样清晰明了吗?问题是,如果人从未堕落过,他会清白无辜、心安理得地享有真理和幸福,而且,如果人除了堕落没有做过别的,他就不懂得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幸福。但因为我们这么不幸福(而且如果我们的境况中没有伟大的因素的话,我们应该没有这么不幸福),我们便懂得什么是幸福,但没法得到它。我们觉察得到真理的形象,但除了谎言我们一无所有,对真理我们不是绝对无知,也不是绝对了解;所以,很显然,我们曾经拥有一定程度的完美,又不幸地从中堕落。

那么,让我们设想,人的境况具有双重性。让我们设想,人类无限地超越人类的理性范围,而没有信仰相助,他仍将认为自己是不可揣测的,因为谁会看不到,除非我们认识到人类的双重性,不然我们将仍旧对自己的真相一无所知,无可奈何?

然而,令人惊骇的是,没有远离我们知识领域的奥秘,没有罪恶转嫁说,我们对自己就一无所知。

毫无疑问,能让我们的理性震惊的莫过于说,始祖的罪行牵连了后人,而他们离原罪那么遥远,似乎不可能是同犯。这个罪恶的渊源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不可能的,诚然也是最不公正的。因为在一个小孩子存在之前六千年犯下的罪行中,他的角色微不足道,也根本无法行使自己的意愿,却把他罚入永久的地狱,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悖于我们可怜的正义规则的?没有什么比这更粗野地震惊我们,然而,恰恰因为这个谜,这个最令人费解的谜,我们仍然令自己费解。我们的境况纠缠成一个结,给抛进那个深渊,结果,在不存在这个谜的情况下揣摩人,比人自己揣摩这个谜更难。

这表明,上帝希望我们无法理解因存在而面临的重重困难,所以才把那个结藏得那么高,或者更准确地说,藏得那么低,使我们无法够得到。因此,我们真正了解自己,不是凭借理性骄傲的活动,而是凭借它简单的顺从。

这些基本事实牢固地树立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权威之上,告诫我们,确实存在着两个同样永恒不变的真理。一个是人被创造出来,或者说,他沐浴着神的恩典,高高地屹立于整个自然之上,生而仰望上帝,共享他的神性。另一个是人从第一状态堕落,陷于罪恶之中,变成了野兽。这两个命题同样确定无疑。

《圣经》在一些地方公开宣布了这一点:喜悦归于人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是神,而在另一些地方却说: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人如死亡的畜类一样——我心里说,这乃为世人的缘故。

这清楚地表明,人从神恩而造,对上帝心向往之,分享他的神性,没有神恩,他将被视为田野之诸兽。

136 消遣。有时,当我开始思考人从事的各种活动,在宫廷里或争战中面临的危险和麻烦,由此引起的诸多争吵和狂怒,狂妄而常为邪恶的野心等。我就常说,人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屋里。一个人如果一生富足,就不会离家去航海;如果懂得享受居家生活,就不会去围攻什么堡垒;如果能消受得了城里的生活,终其一生,人们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去买军职,而只会寻机赌博消遣,找人做伴,因为不喜欢呆在家里。

但寻找引起所有不快乐的具体原因后,仔细想想,既然我了解大概的原因,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切实的理由,人对自己软弱的凡人境况存有天然的不满,这境况太悲惨,认真地思索一下,便觉得无以慰籍。

想象你喜欢的任何情形,总括你可能得到的所有祝福,称王仍然是世上最美妙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想象,一个人拥有这个地位带来的一切好处,却没办法消遣,只能苦思冥想自己生为何人,这种虚伪的福气让他过不下去;他必将开始考虑面临的所有威胁、犯上作乱的可能,最后要考虑不可避免的死亡和疾病,结果是,如果被剥夺了所谓的消遣,他就不快乐,实在是比他最卑微的臣民还不快乐,而他们是可以享受运动和消遣的。

因此唯一对人有好处的,是不去思索自己生为何人,方式可以是要么谋一份差事,权且忘掉这个问题;要么用新奇、惬意的嗜好让自己忙碌起来,比如赌博、狩猎、观看饶有趣味的表演,简而言之,是用消遣的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人如此热衷于赌博和女性朋友圈子、战争和要职。这并不是说它们真正给人带来了幸福,也没有任何人指望真正的幸福在于拥有赌博赢来的钱,或猎获的野兔:谁也不会将其当作礼物。人们想要的,不是会使人想起自己不幸境况的惬意平静的生活,不是战争的危险,也不是工作的负担,而是鼓动自己停止思考,娱乐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喜欢狩猎胜过捕获的猎物。

这就是为什么人如此喜欢热闹;这就是为什么监禁的惩罚如此可怕;这就是为什么独处的快乐如此不可理喻。事实上,这就是为王最大的快乐,因为人们总是试图让他消遣,让他尽情欢乐。围绕在国王身边的人唯一想做的就是让他消遣,不让他想到自己,因为尽管身为国王,一想到自己便会闷闷不乐。

这就是人为获得幸福而做的全部谋划;从哲学的观点考虑这种谋划的人坚持认为,人整天追逐野兔,但它却又不是自己想买的东西,实在是不理智。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对我们的天性了解太少。野兔本身不会让我们免于思考死亡和苦难这些令人苦恼的话题,但狩猎本身却有这样的作用。因此,当有人建议皮拉斯 休息时,他也一直在努力争取休息,却很难做到。

让一个人去休息,如同让他愉快地生活。这意味着建议他享受一种充分快乐的状态,在其中悠闲地思考,没有苦恼。这意味着不了解人的天性。

所以,人们回避休息胜过回避其他事情,因为他们生来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为找麻烦,他什么都可以做。

那么,责怪他们就不对了;他们寻求刺激没有错——如果只是为消遣。麻烦的是,他们寻求刺激,好像一旦寻求的东西到手,就不会不由衷地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有理由说他们的寻求是枉然的。所有这一切表明,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他们都不了解人的真正天性。

人们因急切追求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的东西而受到责备时,如果认真地考虑一下,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他们只不过是在寻求一份激烈的、充满活力的工作,以占据自己的头脑,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选择的目标足以诱惑自己,能怂恿自己热切地追求。他们的对手找不到答案,

(名利,炫耀的乐趣。舞蹈,考虑好往哪里放脚。)

而他们也不那样回答,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他们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狩猎,而不是捕获的猎物。贵族诚然知道,狩猎是一项伟大的运动,是王者的运动,但他的猎人没有这种感受。他们设想,如果能获得某项任命,过后就可以享受休息了,他们没有意识到天性的疯狂和贪婪。当他们真正需要的不过是活动的时候,却以为自己真心希望休息。

他们有一种秘密本能,驱使他们寻找外部的消遣和工作,这是挥之不去的苦难感带来的结果。他们还有一种秘密本能,源自天性中的伟大,他们会告诉自己,唯一真正的幸福在于休息而不是神经兴奋。这两个对立的本能搞乱藏在灵魂深处的计划,使得他们用活动的方式寻求休息,而又使得他们总是设想,一旦克服了某些明显的困难,能打开房门欢迎休息时,错失的满足感自然会到来。

我们的日子都是这样度过的:我们挣扎着克服某些障碍以寻求休息,一旦克服了,休息却显得无法忍受,因为它招致无聊。我们必须摆脱它,去渴望兴奋。

我们不考虑当下,也不考虑可能来临的苦难,而且即使我们在各方面都感到很安全,无聊也不会不从我们内心深处浮出——那是它自然扎根的地方,然后毒害我们的整个大脑。

人真是不高兴,即使没有理由也会感到百无聊赖,这是他天然的性情所致;他也真是不可救药,即使有一千零一个基本的理由让他无聊,哪怕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比如用台球杆推动一只球,也足以让他消愁解闷。

你会说:“但是,他做这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正因为这样做了,他明天才能向朋友们夸耀,说自己比别人打得好。同样,其他人在书房里埋头苦干,这样就可以向学者证明,他们解决了一些迄今无法解决的代数问题。再次,许多人在我看来也一样愚蠢,他们甘冒最大的风险,这样过后就可以自诩,攻下了某个要塞。然后,还有一些人疲于奔命,观察上面这些现象,不是为变得更明智,只是为表明他们认识那些人。这些人是地段上最大的傻瓜,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但是人人都看得出来,如果他们也明白的话,别人就不会再愚蠢下去了。

假设一个人每天赌一点小钱日子就不会乏味。如果每天早上给他一笔钱,这笔钱的数目是他当天会赢到的,但前提是他不去赌博,那你会令他闷闷不乐。或许可以这样辩解,他想要的是赌博的乐趣,而不是赢到的钱。那么就让他玩,但不赢什么,可是这样就激不起他的兴趣,会让他感到无聊,因此他想要的不仅是娱乐。让人三心二意、不能兴奋起来的娱乐会使人变得无聊。他需要刺激,他必须哄骗自己去想象:放弃赌博得到的礼物自己并不想要,而赌博赢到了才会开心。他必须为自己的爱好设定某个目标,然后为这个既定目标激起欲望、愤怒、恐惧,像小孩子涂抹出一副面孔,却吓着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数月前失去了独子,今早又因为诉讼案和与人争吵而烦躁郁闷,可这会儿他的思绪全然不在丧子之痛。不要惊讶;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野猪将向哪个方向逃跑,他的狗已经猛烈地追逐了六个小时。这就是他所需要的。虽然一个人可能悲伤不已,但如果你能说服他做点什么来消遣一下,做的过程中他会很快乐;虽然一个人可能心情舒畅,但如果没有消遣,没有让他沉醉的激情或娱乐去摆脱无聊,他很快就会闷闷不乐。没有消遣就没有快乐;有了消遣就没有悲伤。这就是构成达官显贵快乐的东西,因为有一大批人为其提供消遣,而且他们有能力保持这种状态。

请不要误会。做总监、大法官、首席法官,其中很多人每天早上从各地赶来,不留出一个小时考虑自己,这除了说明他们享有地位,还意味着什么?而一旦失宠,被贬到乡下的房子里,没有财富享用,也没有仆人伺候,无法满足其需要,这时他们必然凄惨、沮丧,因为没有人阻止他们想到自己的惨境。

139 消遣。人自幼便有责任照应自己的荣誉、自己的财产、自己的朋友,甚至朋友的财产和荣誉,他们担负着履行职责、参加语言培训和运动的重任,并要自己懂得,如果他们或他们朋友的身体、荣誉、财产不是一切正常的话,自己就决不会快乐。他们还要懂得,只要有一件事出了差错,自己就会不快乐。因此他们背负着责任和义务,从每天的第一刻起就开始烦恼。你会说,这个让人快乐的办法实在是奇怪;能想出更高明的办法让人不快乐吗?不然人又能做什么?你只需消除他所有的牵挂,这样他们就会看到自己,想想自己是谁,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这就是为什么人不能太忙碌,太苦恼,这就是为什么当他们有空闲从纷繁的事物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会有人建议他们花些时间去消遣和参加体育活动,总是让自己忙碌着。

人心是多么虚伪而险恶!

148 没有信仰的人不懂得至善,也不懂得公正。

所有人都谋求幸福,概莫能外。虽然使用的手段不同,他们都朝着这一目标努力。之所以一些人去征战,一些人却没有,其实是出于相同的愿望,只不过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不是为了这个目标,愿望一小步都不肯挪动。这就是每个人采取每项行动的动机,包括那些绞死自己的人。

然而,多年以来,没有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能达到那个目标,那个人人都在不断瞄准的目标。所有人都怨声载道:王子、臣民、贵族、平民、老人、青年、精壮的、虚弱的、有学问的、无知的、健康的、生病的,在每一个国度,在每一时刻,在所有年龄段,在所有情形下。

一项持续已久、从没有停顿或变化的试验应该能说服我们相信,我们无法凭自己的努力达到至善。不过能说服我们的实例很少。没有两个例子相像得连微妙的区别都不存在,而正是这一点让我们猜想,我们的期望这次不会落空,不像上次。因此,虽然现实从没有满足我们,经验却欺骗了我们,引导我们从一个不幸走向另一个不幸,直到死亡来临,那是终极的、永恒的高潮。

这种渴望,这种无助,除了宣布人曾经拥有真正的幸福,而现在只剩下其空空的脚印和踪迹,还有什么可宣布的?他徒劳地试图用周围的一切填补空虚,从不存在的东西里寻求从存在的东西里寻求不到的补救办法,虽然一切都爱莫能助,因为这无底的深渊只能用一个无限、永恒不变的东西填补;换句话说,就是用上帝本人。

只有上帝是人的至善,而奇怪的事实是,自从人抛弃了他,还没有发现大自然中有什么东西接替了他的位置:星辰、天空、地球、化学元素、植物、白菜、韭菜、动物、昆虫、牛、蛇、发热、瘟疫、战争、饥荒、堕落、通奸、乱伦。自从失去了他的至善,人能够从任何东西里,甚至从他的自我毁灭里,发现他的至善,虽然这同时有悖于上帝、理性和天性。

有的人从权威中求善,有的求之于脑力研究和知识,有的求之于欢愉。

还有一些人,确实更接近至善,他们发现,人人所期盼的这个众所周知的善不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特定的物体中,因为这个物体只能由一个人独占,一旦共享,拥有者对缺失部分的哀伤,大于他对独占部分的满足。他们意识到,至善应该是这样的:它可以同时被大家拥有,不会因此而缩小,也没人嫉妒,没有人因失去它而违反自己的意愿。他们的理由是,人有这种愿望是自然的,因为所有的人必然能感觉到至善,人不能没有它,他们因此得出结论……

151 依赖伙伴的陪伴是荒唐的,跟我们自己一样可悲,无可救药;他们不会帮助我们,我们将孤独地死去。

那么,我们必须孑身一人那样去行动。如果是这样,我们会去建造精巧的房子等等吗?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去寻求真理。不过如果我们拒绝的话,就表明我们对人的声望的尊敬,胜过对追求真理的尊敬。

152 生命仅处于半路,在我们和天堂或地狱之间,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

153 除了十年的自爱(因为下的赌注为十年),你究竟许诺我什么了,那么努力地讨好都没用,更不要说那些痛苦了?

155 心灵

本能

信念。

156 怜悯那些正在寻觅的无神论者,是因为他们不够快乐吗?痛骂那些以此夸耀的人。

157 无神论显示精神力量,但只限于某种程度。

158 选择的时候,你必须甘愿麻烦而寻求真理,因为没有尊奉真正的原则就死去,你将迷失自己。你说:“但是,如果他要我尊奉他,他会给我留下一些迹象昭示他的旨意。”他是这样做的,你却没有理会。那么就去寻找吧;非常值得。

159 如果我们应该放弃自己一周的生命,就应该放弃一百年。

160 世界上只有三种人:发现了上帝,并侍奉他的人;忙于寻觅他,但还没有寻觅到的人;活着,但既不寻觅也没有寻觅到的人。第一类人合乎情理而幸福,最后一类愚蠢而不幸福,中间一类不幸福但合乎情理。

161 无神论者应该谈论十分明确的事情。现在还不十分明确说灵魂是物质的。

162 以怜悯不信者开始;他们的状况足以使自己不幸福。

他们不应该遭到辱骂,除非对他们有好处,但实际上有害。

163 囚禁在牢里的人不知道对他的判决是否已宣布,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弄清楚,而一旦知道已经判决了,一个小时也足以把它推翻。如果他不利用那一小时弄清楚是否判决已宣布,却去打牌,那就太不正常了。

因此,如果人,等等……,就违背了所有天性。这拖累了上帝之手。

因此,这是那些寻求证明上帝存在的人的热情,也是不寻求他的人的愚昧。

164 开始。牢狱。我同意不必深究哥白尼的意见。而是这样:

了解灵魂可朽还是不朽,这影响我们一生。

165 剧的最后一幕很血腥,不过其余部分还不错。他们把泥土撒到你头上,这样就永远结束了。

166 我们把东西挡在面前,以防自己看到深渊,然后又懵头懵脑地跳进去。

193 偏见导致谬误。可悲的是看到大家争论手段,却从不争论结局。人人都考虑如何在事业上出人头地,但到了选择职业或国家的时候,却是命运为我们做主。

真是可怜,看到这么多的土耳其人、异教徒、不信从者追随着父辈的脚印,只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相信这是最好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选择了锁匠、军人等等作为自己的职业。

这就是为什么野蛮人不在乎普罗旺斯。

194 为什么要把我知识、身高、寿命的限度设在一百年,而不是一千年?自然为什么把一切造就成这样,因为没有一个中数比另一个更引人注目,可是在没有更多的理由去选择一个中数而不选择另一个的时候,却从所有的无穷数里选择了这个,而不是那个?

195 每样一点点。因为我们不可能成为全才,知道应该知道的每样事情的全部,所以必须每样事情知道一点,因为每一样事情都知道一些,远远胜过知道一些事情的每一样。这种通才是最好的。两方面都做得到,那就更好,但是,如果要选择的话,就这样选择。世人都知道这一点,也是这样做的,因为世人常常是优秀的裁判。

196 某种癖好使我讨厌声音沙哑的人,或一边吃东西一边喷气的人。癖好举足轻重。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放纵癖好是因为它是天生的吗?不,是因为我们抗拒癖好。

197 想证明人类的虚荣心,最好的办法是考虑爱情的因与果,因为整个世界可以因它而改变。克利奥配特拉的鼻子。

198 每当我看到人盲目和悲惨的处境,每当我探究整个无言的世界和没有光明的人,他好像被遗失在宇宙的这个角落,不知道是谁把他放置在那里,他来做什么,死后会怎么样,对这些一无所知,每当这时,我就感慨得惊恐,如同人在睡梦里被送到某个可怕的荒岛,醒来后倍感迷惘,走投无路。于是,我感到惊讶,如此悲惨的境地竟不能逼人绝望。我看到周围的人处境跟我一样。我问他们,是否比我更了解情况,他们说不是。然后,这些茫然可怜的人儿环顾四周,被一些东西吸引,接着便沉溺于其中。至于我,就从未耽于这种东西,而且,考虑到极有可能存在着我所看不见的东西,我曾尝试弄清楚上帝是否留下过任何踪迹。

我看到一些宗教之间发生冲突,因此,除了一种宗教,其余的都是假的。每个宗教都希望人们信从自己的权威,并威胁不信从者。我不相信他们的说法。任何人都可以这样说。任何人都可以自称为先知,但我发现了基督教,寻到了它的预言,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预言的能力。

199 人的失衡。这是我们从纯粹的知识中得出的。如果它不正确,人就不具备真理;如果正确,他就有充分的理由感到羞耻;这两种情况下他都要谦卑。

而且,由于他不相信这个知识就不能生存,在对自然进行更广泛的探究之前,我希望他认真、从容地考虑一下自然,而且也看看他自己,把自己和自然做个比较,再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均衡。

让人深思整个大自然丰富崇高的伟大,让他把目光掠过身边微不足道的物体;让他注目凝视那耀眼的光芒,它像点亮的灯盏,永远照耀着整个宇宙,让他把地球看作一个小点,由这颗恒星划出的巨大轨道衬托下的一颗微粒,这让他惊讶地看到,由在苍穹中运行的众多恒星划出的轨道衬托下,这个巨大的轨道只不过是其中最微小的一个点。但是,如果我们就此收住目光,那就放开想象吧;趁大自然还没有厌倦创造,想象一下她能创造出什么产物,连想象力也会疲惫。整个可见的世界只是大自然宽广怀抱里一个觉察不到的点点。没有什么想象可以接近它;没有必要将概念延伸到可想象的空间以外,我们只消将现实世界比作原子。自然是个无边无际的球体,其中心无处不在,圆周不见踪迹。总之,它是展示上帝全能的最伟大的可见标志,我们的想象会迷失于这个想法中。

让人回头思索自己本身,把自己与存在的物体相比较;让他暂且认为自己迷失了,让他从自己寄居的这个小小牢笼里,我指的是宇宙,学会以其应有的价值接受地球、地球的疆域、地球的城邦、地球的房舍,以及他自己。

人在苍穹中的角色是什么?

但是,为了再向他展示一个同样令其震惊的奇观,让他探究已知的最微小的东西。让一只螨虫向他展示自己小小身躯里小得无与伦比的各个部分——带关节的腿、腿里的血管、血管里的血、血里的汁液、汁液里的血滴,血滴里的水气;让他继续把这些东西分割下去,直到想象力穷尽,并让最后一样物质作为我们讨论的话题。他也许会认为这是自然界最最细微的物质。

我想向他展示一个新的深渊。我不仅想向他描绘这个可见的宇宙,还要描绘包含在这个微小原子里可以想象的广袤自然的一切。让他看到有众多无边的宇宙,每个都有自己的苍穹、自己的行星、自己的地球,比例和可见世界里的相同,那个地球上有各种动物,最后是螨虫,从这些螨虫身上得出和第一只一样的结果;从其他螨虫身上也发现了同样的东西,无穷无尽,他将迷失在这些奇迹中,惊异于它们的细微,像惊异于其他物体的广阔。谁能不惊诧,我们的身体,片刻之前在一个宇宙里还感觉不到,因为它处在一个整体的怀抱里,细微得让人感觉不到,现在,同无法企及的虚无相比,它却应该是一个巨人、一个世界,或者说一个整体?用这样的方式思索自身的人会被自己吓着,而且,看到自然赋予他的质量将他维系在无限和虚无这两个深渊之间,他将面对这奇迹发抖。我相信,随着好奇心变成赞叹,他将更倾向于默默地思考,而不是带着假设去探究这些奇迹。

人在自然中的角色究竟是什么?与无限相比,是一种虚无,与虚无相比,是一个整体,是一切和虚无之间的中间点,无限地远离认识的极限;事情的结局和本源不可企及,深藏于无法破解的秘密之中。

看不到他出自于其中的虚无,也看不到他淹没于其中的无限。

那么,除了感知些微中间状态的表象,而永远没有希望知道其本源或结局,他还有什么可为?一切出自虚无,归于无限。谁能懂得这些惊人的过程?只有奇迹的创造者,没有他人。

由于没有考虑到这些无限性,人们贸然承诺探索自然,好像他们和大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均衡。

奇怪的是,他们被一个像自己探究的对象一样无限的假设激励着,想了解事物的本源,然后从那里出发继续去探究一切。因为毫无疑问,没有无限的假设,或没有像自然一样无限的能力,就发现不了这个计划。

我们认识得更清楚时,我们就会理解,既然自然雕刻出自己及其所有产物的创造者的形象,它们就几乎都拥有大自然的双重无限性。因此,我们看到,所有各门科学都具有无限的研究范围,因为,以数学为例,谁能怀疑数学阐释无限命题的无限性?科学的无限性也体现于其原则的多重性和细微性,因为任何人都可以看到,那些应该是终极的东西,却不能自圆其说,而要依赖其他学说,其他学说又依赖其他学说,因此永远也没有结局。

但是,在理性看来是终极的东西我们才将其看作是终极的,如同对物质的东西,由于我们的感官感觉不到一个点以外的东西,我们便称其为不可分割的点,虽然根据其性质是可以无限分割下去的。

科学的这两个无限性当中,范围的无限广阔更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没有人声称他们无所不知。“我要论及一切。”德谟克利特 常常这样说。

但是无限的细微却难以觉察。哲学家们却很轻率地声明已经达到了细微的程度,而这正是他们犯错误之处。那些人们熟悉的标题便来源于此,像《事物的原则》、《哲学原理》等等,这些题目实在是自命不凡,虽然看起来不像《可知的一切》这个言过其实的题目一样。

我们自然相信,我们掌握事物核心的能力比掌握其外表要大,世界的可见程度显然比我们所见的要大。但由于从我们来看,比小的东西大,我们便认为自己更有能力驾驭它们,然而,企及虚无需要的能力并不比企及整体需要的小。无论哪种情况下,都需要一种无限的能力,而且在我看来,任何人理解了事物的终极原则,就会成功地领会无限。一个依赖于另一个,由一个通向另一个。这些极端从相反的方向接触,会合,它们相会于上帝,也只有相会于上帝。

那么,让我们来认识自身的局限。我们是某物,但不是万物。我们的自身存在对我们隐瞒了来自于虚无的第一原理的知识,我们自身存在的渺小使我们的视线无法触及无限性。

我们的智慧在智力序列中所处的顺序,等同于我们的身体在整个自然领域中所处的位置。

因为各方面的局限,我们发现这一个反映在我们各项能力上的两个极端间的中间状态。我们的感官感觉不到极端;喧哗过度使人耳聩,光线太亮令人目眩;太远或太近,都看不清楚;论据过长或过短都含糊不清,真理过多让我们困惑。我知道有人弄不懂为什么0减4等于0。第一原理对我们来说太过直白;太多的快乐导致苦恼;乐曲里和弦太多惹人心烦,过分的好意使我们恼怒;我们希望能超额偿还债务。好意在能偿还的条件下才受欢迎。太过分时,感激变成了仇恨。

我们感觉不到极度的热,也感觉不到极度的冷。过度的高品质并不好,让人觉察不到;我们再也感觉不到,反而受罪。太年轻和太老都影响思考;学识太多和太少也一样。

总之,极端好像不为我们存在,我们也不为极端存在;极端逃离了我们,或者我们逃离了极端。

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状态。它使得我们无法获得确凿的知识,也无法绝对地无知。我们漂浮在一个范围广阔的中间状态里,总是行踪不定,给吹来吹去;每当我们认为有个固定的点可以抓住安身时,它却转身离开我们。我们跟上去,它就躲避我们,挣脱我们的抓握,永远逃离我们。没有什么因我们而一成不变。这就是我们的自然状态,但最有悖于我们的意愿。我们热切地希望找到一个坚固的立足点,一个终极、持久的基座,在上面建立一个直达无限的高塔,但我们的基座整个塌陷,大地裂开,变为深渊。

那么,让我们不追求确定也不追求稳定;我们的理性总是被表象的不一致所欺骗。没有什么可以确定两个无限之间的有限,因为这两个无限包含有限,又回避有限。

一旦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我觉得每个人就可以安静地停留在一种状态里,就是大自然把我们安置于其中的状态。既然分配给我们的中间站总是远离极端,如果别人对事物的理解略高一筹又有何妨?如果他是这样,而且理解得更深刻一点,他不是仍然无限地远离目标吗?我们融入永恒的生命即使延长十年,不也是同样短暂吗?

从这些无限性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有限都地位平等,于是我认为没有理由把想象力放于其中的一个而不是另一个之上。仅仅把我们自己同有限相比较就令人痛苦。

如果人探究自己,他将看到自己是多么无力取得进展。部分怎么可能知道整体?但是,也许他会渴望至少知道跟自己有关的那些部分。然而,世界的各部分紧密相联,我觉得不可能只知道一部分,而不知道其他或整体。

例如,一个人和他已知事物之间的关系。他需要容纳他的空间、他存活的时间、生存的动机、构成他的元素、滋养他的温度和食物、呼吸的空气。他看得见光线,感觉得到身体,总之一切都与他有关。因此要了解人,一个人必须知道他为什么要靠空气生存,要了解空气,一个人必须知道它与人的生命有怎样的关系,等等。

没有空气,火焰就不能燃烧,所以,想了解一样,就必须了解另一样。

因此,既然一切事物都既是结果,也是原因,既是接受援助的,也是提供援助的,既是间接的,也是直接的,将一个链条上最远、最迥异的东西无形中自然地连结在一起,相互支持,那么,我认为不了解整体就不可能了解各个部分,如同不了解各个部分就不了解整体。

事物本身的永恒,或存在于上帝的永恒,一定仍然使我们惊奇,贯穿短暂的一生。

大自然固定、始终如一的不动性,相比我们自身的不断变化,一定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我们之所以无法完全地认识事物是因为它们本身简单,而我们却是由两个不同、对立的性质构成的,即灵魂和肉体。这是因为,我们能推理的那个部分,除了是精神的,不可能是别的,即使它被宣布为完全是肉体的,而这会更加妨碍我们了解事物,因为,说物质了解自己,没有比这更不可思议的。我们不可能知道它如何了解自己。

因此,如果我们完全是物质的,我们就一无所知,而且,如果我们是由精神和物质构成的,我们就不能完全了解那些仅仅是精神的,或仅仅是肉体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混淆了对事物的看法,他们从精神的角度谈论物质的东西,从物质的角度谈论精神的东西,因为他们敢于断言,肉体趋向于堕落,追求自己的核心,逃离毁灭,害怕空虚,有自己的爱好、同情、反感等一切只跟精神有关的东西。谈到精神时,他们认为精神处于一个地方,有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的属性,然而这些东西只跟肉体有关。

我们不接受这些事物纯正的概念,却用我们自己的品质给它们涂上色彩,把我们混合而成的自我存在刻印在所考虑的简单事物上。

看见我们把精神和物质混为一谈,谁能不认为这种混合体对我们来说其实有多么清晰明了?然而这正是我们最不了解的事物;人对自己来说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因为他无法想象肉体为何物,更无法想象精神为何物,最无法想象肉体何以能连结到精神上。这是他最大的难题,然而这却是他的自身存在。精神何以寄居到肉体上,这是人所无法理解的,然而这正是人的构成。

最后,为完成对我们自身无能的证明,我就以对这两个问题的考虑结束……

200 人只是棵芦苇,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却是棵思想的芦苇。整个宇宙没有必要挥拳将其粉碎:蒸汽、水滴就足以将其扼杀。但是,即使宇宙要将其粉碎,它仍然比刽子手高贵,因为它知道自己行将死去,知道宇宙比它强大。宇宙对这些却毫不知情。

因此,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想。正是思想,我们要依靠其复兴,而不是依靠空间和时间,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将其填补。那么让我们力求深思熟虑,这是基本的道德原则。

201 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让我充满恐惧。

202 尽管放心;你并不求它来自于你本身,正相反,你要以对自己无所求的方式去求它。

271 耶稣的所作所为是教人爱自己,教人知晓自己是奴仆、盲人、患者,悲苦不幸、罪孽深重,教人知晓他必须传播福音,启迪心灵,洗清罪过,治愈病痛,教人知晓蒙他的痛苦和十字架上的殉难,他们会悔过自新,追随自己,这样他的教导便会如愿以偿。

273 那些难以信从的人寻找借口,说犹太人不信从。他们说:“如果是那么清晰的话,他们为什么不信从?”他们几乎想让自己信从,这样他们就不会因犹太人拒绝信从的例子而断了皈依的念头。然而,正是他们的拒绝才成全了我们的信念。如果他们站在我们的立场,我们就不会这么心甘情愿地信从;那样的话,我们应该找个更好的借口。

让犹太人喜欢预言,仇视应验,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281 永恒。这个宗教信仰在于,相信人类已经从荣耀和与神交流的状态堕落到暗淡无光、悔过自新、与神疏远的地步,但此生之后,我们会蒙应许的弥赛亚而再生,这信仰一直存在于世。

一切均已消逝,只有让万物蒙恩的信仰永世长存。

在世界初期,人受引诱犯下各种罪行,但有像以诺、拉麦等等那样的圣人,他们自世界开端便耐心祈盼应许给他们的基督。诺亚看透了人的邪恶,他用自己的美德拯救世界,对他所预示的弥赛亚满怀希望。亚伯拉罕蒙上帝展示弥赛亚的奥秘,从远处欢呼,那时他正被偶像崇拜者包围。以撒和雅各的时代,世人彼此憎恶,但这些圣人坚守信念,雅各临终前停下给孩子的祝福,满怀喜悦地呼喊:“主啊,我祈盼着你应许的救世主。”

埃及人盛行偶像崇拜和魔术,即使是上帝的子民也被他们的做法冲昏了头脑。然而,摩西和其他人仰望到埃及人无法看到的上帝,并尊奉他,期待着他为他们准备的永恒的礼物。

其次,希腊人和拉丁人顶礼膜拜假神。诗人发明了一百门神学,哲学家将其划分成一千个教派。然而,在犹太人的内心,总是有上帝的选民预言弥赛亚的降临,只有他们获此晓谕。他终于在时机成熟之际降临,从那以后,我们经历了频繁的分裂和异端邪说、众多国家的倾覆、纷繁的变化,而教会对他的尊奉从没有停止。这个宗教肇始就饱受攻击,却得以生存下来,这足以显示其美妙绝伦的神圣。它无数次面临毁灭,每一次都有上帝昭显非凡的力量,挽救其于彻底毁灭的边缘。它没有向专制统治者卑躬屈膝却延续了下来,这足以让世人惊奇;这是因为在一个尚存的国度里,法律有时要向需求让步,这不足为怪,但是……(见《蒙田》中圈出的部分)

284 唯一违背天性、违背常识、违背我们欢悦的宗教,是唯一永存的那个。

308 肉体和精神间的无限距离,象征着精神和仁慈之间更无限的距离,因为仁慈是超自然的。

伟大所具有的全部辉煌,都不足以供给那些追求精神的人们所需的光亮。

智力佼佼者的伟大对君王、富人、将领来说是看不见的,因为后者的伟大属于肉体意义上的。

智慧的伟大,如果不是来自神明,便一无是处,肉体的人或心智非凡的人看不到它。这三者是性质不同的三个秩序。

伟大的天才自有自己的力量、自己的辉煌、自己的伟大、自己的胜利和自己的荣耀,他们不需要肉体的伟大,因为肉体的伟大与他们毫不相干。他们由精神而不是眼睛认可,这对他们足矣。

圣人自有圣人的力量、圣人的辉煌、圣人的胜利、圣人的荣耀,不需要肉体的或心智的伟大,这与他们毫不相干,因为这既不增加什么,也不减少什么。他们由上帝和他的使者而不是肉体或好奇心认可。上帝对他们足矣。

阿基米德即便令人费解也让人心怀崇敬。他从未在有形的战场作战,但他的发现丰富了每一个心灵。他照亮了人心!

耶稣既不富有,也没有外在的学识,但自有其圣洁的秩序。他没有发明创造,也不实行君主统治,但他谦逊、耐心,对神明虔诚,令魔鬼畏惧,又纯洁无瑕。在感知智慧的心灵里,他的降临是多么伟大、辉煌、壮丽的盛况!

阿基米德用不着在其数学专著里扮演王子的角色,虽然他就是王子。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用不着以王者的身份,闪耀着他神圣统治的光辉降临,而千真万确,他是披载着自己秩序的辉煌降临人间。

为耶稣的卑微而震惊,实在荒唐,好像他的卑微同他的降临彰显的伟大为同一秩序。

如果我们考虑到他的伟大彰显于他的一生、他的激情、他的默默无闻、他的死、他选择使徒的方式、使徒对他的遗弃、他的秘密复活,以及一切的一切之中,我们没有理由为一种毫不相干的卑微感到震惊。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了不起。

但有些人只能欣赏肉体的伟大,好像不存在精神的伟大。而其他人只钦佩精神的伟大,好像不存在更加无限崇高的智慧的伟大。

所有的肉体、苍穹、星辰、地球和它上面的王国,都比不上一点点精神,因为精神了解它们,也了解自己,而肉体却一无所知。

把所有的肉体放在一起,把所有的精神放在一起,创造出的产物也不值得仁慈产生一丝冲动。这是一个无限至高无上的秩序。

用所有的肉体也不能创造出一丝思想。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不同的秩序。用所有的肉体和精神也无法让真正的仁慈产生一丝冲动。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不同的、超自然的秩序。

310 耶稣基督存在的证明。认为使徒是恶棍的假设实在是荒诞不经。顺着这个假设一直想下去,设想这十二个人在耶稣遇难后聚会,密谋对外宣称他复活了。这意味着向一切权势发起进攻。人心容易因浮躁、变化、承诺、贿赂产生动摇,这简直不可思议。其中一个使徒在这些诱惑下只好否定自己的过去,或因可能的监禁、折磨和死亡而做出更过分的举动,使徒们会迷惘失落。顺着这个假设一直想下去。

332 预言。如果一个人写了本书,预言耶稣降临的时间和方式,而且耶稣的降临应验了这些预言,其意义将无限深远。

但是,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四千年的岁月里,人一代又一代,始终如一地预言着同一个降临,这是整个民族的宣言,在其生存的四千年岁月里,在一个身体上验证他们的信念,而且无论什么样的威胁和迫害,他们都百折不挠。其深远意义有着不同的秩序。

335 对耶稣最有力的证据是预言。上帝为这些预言做了最好的安排,因为预言的应验是个奇迹,从教会诞生直到最终都是如此。因此,在一千六百年的时间里,上帝哺育了先知,在以后的四百年岁月里,他将预言传播给所有犹太人,他们把预言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为耶稣诞生所做的准备,而且,由于他的福音必由举世仰望,预言不仅让人信奉福音,还要把这些预言传遍全世界,让全世界都信奉福音。

351 基督教很奇怪;它要人认识到自己有多么卑鄙,甚至是恶毒,它要人希望能像神明一样行事。如果没有这个制衡,得意会让人沦入可怕的虚荣,自卑会让人陷入可怕的低贱。

352 苦难让人绝望。

得意让人自负。

耶稣化身成人是用所求的救赎的伟大,向世人显示他苦难的伟大。

356 就服从性来说,一个士兵和一个天主教加尔都西会教士有什么区别?他们都顺从、依赖、隐忍于苦行。但是,士兵始终渴望成为自己的主人,却从未实现这一愿望,因为即使是将领和王子也始终都是奴仆,依赖于他人,但他一直渴望着,始终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而教士则发誓要永远依赖。因此,他们都处于永久的被奴役地位,这始终是他们的共同命运,不过,一个总是抱有希望,另一个却从没有一丝念头。

373 我们必须只爱上帝,只恨自己。

如果脚从来不知道它属于身体,有身体可以依赖,如果它只知道自己,只爱自己,如果它后来知道自己其实属于身体,并依赖身体,它将为过去的岁月感到多么遗憾,多么羞愧啊,因为身体为它注入了生命,它却对其毫无用处;如果身体拒绝它,割掉它,像脚把自己从身体上割断,它将不复存在!它该如何祈求把自己保留下来!它该如何顺从地让掌管身体的意愿来统治自己,甚至必要的话可以接受截肢!不然的话,它就不是其中的一员,因为每个成员都必须为主体而心甘情愿地消亡,因为一切都为主体而生。

378 他们说:“如果我看到了神迹,我就会皈依主。”他们何以这么肯定会做自己不懂的事情?他们设想,这种皈依在于对上帝的尊崇,像他们勾画的那样,如同一种交流或对话。真正的皈依在于面对万能的神的自我毁灭,为这个神我们经常争论不休,而他完全有权在任何时候摧毁我们,也在于承认没有他我们将一事无成,而且除了失宠于他,我们不配得到任何东西。真正的皈依在于知晓神和我们之间的对抗不可调和,而没有调解者,就没有我们和他的交流。

392 象征。上帝希望为自己创造一个神圣的民族,与所有其他民族区别开来,将他们从敌人手中解救出来,将他们带到一个休憩的处所。上帝许诺了这一切,并由其先知预言他降临的时间和方式。为坚定他各个时代的选民的信念,他向他们昭示了这一切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他向他们保证他有拯救他们的力量和意愿,然后才离开。上帝创造人类时亚当可以为此做证,他得到应许,一位女子会诞生出救世主。

离上帝创世不久,世人还不会忘怀上帝如何创造他们,自己如何堕落;当见过亚当的人不在人世时,上帝便派来了挪亚,他用神迹彰显他救世的力量和意愿,从而拯救了挪亚,淹没了整个世界,并让那位感孕的女子诞生出他许诺的人子。

这个奇迹足以让他的选民更加坚定地期盼那一天的到来。

世人对那场洪水还记忆犹新。当挪亚还活着时,上帝向亚伯拉罕许诺;当闪还活着时,上帝派来了摩西……

403 悲惨。所罗门和约伯最懂得人的苦难,也作了最好的诠释:一个是最幸福的人,一个是最不幸福的人;一个凭经验懂得享乐的空虚,另一个了解痛苦的现实。

412 人的疯狂如此不可避免,不疯也等于疯狂地扭动疯狂。

414 悲惨。唯一能慰籍我们苦难境况的是消遣。然而,这才是我们最大的苦难。因为它最能阻止我们思索自己,无形中把我们引向毁灭。但我们会厌倦消遣,迫使我们寻求更可靠的手段去逃避。然而消遣会消磨时间,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死亡。

418 无限——虚无。[下赌注]我们的灵魂给投进身体,它在那里发现了数量、时间、尺度;它将这一切理性化,称其为天生的,或必要的,除此以外,它不相信任何东西。

把单一添加到无限,无限丝毫不会增加,就像把一英尺添加到无限的长度上:有限消逝于无限之中,成为纯粹的虚无。因此,这就像我们的心智之于上帝,我们的公义之于神的公义。我们的公义和神的公义之间,正像单一和无限之间,并没有多么大的不对称。

上帝的公义一定像他的慈悲情怀一样宽广无边。如今,他对被诅咒之人的公义,我们对此的惊诧,就不及他对他的选民的慈悲情怀了。

我们知道存在着无穷,却无从了解它的本质,正如我们知道,说数字是有限的,这不是事实。因此,确实存在一个无穷数,但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说它是偶数,不对,说它是奇数,不对,因为增加一个单位,也不会改变其性质。然而,它是一个数字,每个数字不是偶数就是奇数。(的确,这适用于每一个有穷数。)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神的存在,却无从知道他是怎么回事。

看到存在这么多真实的事情,本身却并不确切,难道就不存在真正的真理吗?

因此,我们知道存在着有限,也了解它的本质,因为我们自己也是有限的,在空间延伸。

我们知道存在着无限,却不了解它的本质,因为虽然它也延伸,但不像我们,它无可限量。

但我们既不知道是否存在上帝,也不了解他的本质,因为他既不延伸,也无可限量。

但是,我们凭信念相信他的存在,凭荣耀了解他的本质。

现在,我已经证明,很有可能知道存在某个东西,但不了解其本质。

现在让我们借着自然之光讲话。

如果有上帝,他就无限地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因为他的不可分割和无可限量说明他与我们无关。因此,我们无从了解他是怎么回事,或他是否存在。既然如此,谁还敢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当然不是我们,与他无关的人。

那么,谁还会谴责基督徒无法对自己的信仰做出理智的解释,扬言他们不是出于理智信仰一个宗教?他们宣布,向世人阐释这样的信仰是愚蠢之举,stultitiam,然后你抱怨说,他们无从证明这一点。如果他们真的证明了,反倒说明他们没有信用。没有证据才表明他们不是没有理由。“是的,但是尽管这能给人们提供借口信仰这样的宗教,并为受到的无理指责开脱,可并不能为接受信仰的人开脱。”那么就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个问题,让我们说:“上帝存在,或者不存在。”然而我们应该倾向于哪个观点?理性不能判定这个问题。无限的混乱将我们隔开。在这个无穷距离的尽头,一枚硬币在旋转,然后会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地落下来。你将赌什么?理性不能驱使你选择任何一面,也不能证明选择任何一面是错的。

那么,就不要谴责有所选择的人做错了事,因为你对此一无所知。“不,我谴责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而是不管做任何选择,因为,虽然一个选择正面,另一个同样错了,他们确实都错了:稳妥起见,什么都别赌。”

是的,但你必须赌。没有任何选择,你已经作出承诺。那么你会选择哪一面呢?让我们来看一下:既然必须作出选择,让我们来看看哪个带来的好处最小。你会失去两样东西:真与善;有两样东西可做赌注:你的理性和你的意愿,你的知识和你的幸福;你的天性想避免两件事情:错误和悲惨。既然你必然要选择,选择一个而不是另一个,就不会冒犯你的理性。这一点已经确定无疑。但你的幸福呢?让我们权衡一下选正面赌上帝存在的得失。我们估计一下这两种情况:如果赢了,你将赢得一切;如果输了,你什么也不会损失。那么,就不要犹豫,赌他存在。“太好了。是的,我必须下赌注,但也许我押得太多了。”让我们看看:既然是一个得失参半的机会,如果你敢以一个生命赌两个生命,这个赌注仍然可以下,但假设你能赢得三个生命呢?

你将不得不赌(因为你必然要赌),而一旦要赌,不在一场输赢机会参半的赌博里拿自己的生命冒险,去赌三个生命,你就是不明智的。但生命和幸福是永恒的。这样的话,尽管无限的机会中只有一个偏爱你,以一个生命赌两个,仍然是对的;因为不得不赌,而在那场赌博的无数次机会里,只有一次对你有利,可一旦赢了,赢得的无限幸福的生命又是无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拒绝以一个生命去赌三个,你就错了。但这里,因为赢得无限幸福的生命是无限的,一个赢的机会对应有限输的机会,所以你押上的赌注是有限的。这样,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哪里有无限,不是无限输的机会对应一个赢的机会,哪里就没有犹豫的余地,你必须押上一切。所以,既然你必然要赌,你却贮藏生命,不拿它去赌一个无限的收益,就像蒙受的损失可能等于零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是宣布放弃理性。

因为不能说:还不确定你是否能赢,你肯定在冒险,而且在你所冒风险的确定性和你所赢得收益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着无限的距离,这距离使你确定地押作赌注的有限利益等于你不确定能赢得的无限利益。情况并非如此。每一个赌徒都押上一个确定的赌注,去赢得一个不确定的利益,但他是在押上确定的有限赌注,去赢得不确定的有限收益,这不违背理性。确定的赌注和不确定的收益之间不存在无限的距离:情况不是这样。确实,在赢的确定性和输的确定性之间,存在着无限的距离,但赢的不确定性和押上的赌注的确定性之间的比例,同赢或输相对应的机会是对称的。因此,一方面的机会等同于另一方面时,你输赢的机会相等。在这种情况下,你押上的赌注的确定性,等于你会赢得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它们之间决没有无限远的距离。因此,在一场赌博中,当赌注有限,输赢机会参半,而且会赢得无限的奖赏时,我们的辩论便有着无限深远的意义。

这已成定论,而且如果人能获得真理的话,这便是真理。

“我忏悔,我承认,但确实没办法看到底牌吗?”——“有。有《圣经》和其他东西,等等”——“是的,但我的手被捆住,我的嘴被封住;我被迫打赌,没有自由;我被驱赶着;我天生就是这样,没法信从。你要我怎么样呢?”——“这是事实,但你至少要明白,如果你不能信从,那是情绪在作怪,既然理性没法逼你信从。那么就集中精力逐渐消除这股情绪,而不是成倍地放大上帝存在的证明,以说服自己信从。你想寻求信仰,但不知道路在何方。你想治愈没有信仰的病痛,而且寻求治疗的方法:向那些曾经像你一样被束缚,现在却押上了一切的人学习吧。这些人知道你要走的路,他们的苦恼已经被治愈,也正是你想治愈的苦恼:沿着他们的路走下去吧。他们蘸了圣水,望了弥撒,等等,所作所为看起来真的是信从了。这会使你十分自然地信从,会使你更顺服。”——“但这正是我害怕的。”——“为什么?难道会失去什么吗?只是指给你那条路,这确实会抑制你的情绪,因为情绪已成为你的巨大障碍……”

“那么,选择这条道路究竟对你何害之有?你会忠诚、可靠、谦逊、感恩、多结善果,是一个诚挚、真正的朋友……的确,你将无法享受害人的欢乐,无法享受荣耀及安逸的生活,但你不会获得其他东西吗?

“我来告诉你,你今生就将获益,在这条道路上每迈出一步,你都会看到收益是如此确定无疑,赌注是如此无足轻重,最终你会发现,你赌的东西确切而无限,而你什么也没有付出。”

“这些话让我充满了喜乐!——”

“如果我的话让你心悦诚服,你要知道这些话出自这样一个人之口,他始终在跪求一个无限而不可分割的生命,向他交付出自己的生命,而且为了你好,为了他的荣耀,而可能把你的生命也交付给他:卑贱者由此获得了力量。”

427 [反对冷漠]让他们至少在攻击这个宗教之前了解它究竟怎样。如果这个宗教自诩清楚地看到了上帝及其存在的清晰而明显的证据,那么反对者说在这个世界看不到他存在的明显证据,这样反对很有效。但是,正相反,这个宗教认为,人处于黑暗之中,远离上帝;而上帝把自己隐匿起来,不让人了解他,在《圣经》里他就将自己称为:Deus absconditus [隐匿的上帝];总之,如果这个宗教同样努力去证明两个事实:上帝在教会中确定了明显的标志,这样,真诚地寻求他的人才会认出他;他依然把标志隐藏起来,只有一心寻求他的人才会察觉到他,那么,人们并不像自己表白的那样关心寻求真理,却抗议没有把迹象显示给他们,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他们发现自己处于这种幽晦之中,又利用幽晦反对教会,而这幽晦恰恰使教会坚持的一样东西得到承认,而不会影响到其他,从而使这个宗教得到确认,而远远谈不上证明它是谬误。

为了全力攻击真理,他们会抗议说,他们竭尽全力,到处寻求它,甚至是在教会提供的训导里,但遍寻不到。如果这样说的话,他们就确实是在攻击基督教的某一个主张了。但我希望在此表明,通情达理的人不会这样讲话。我甚至敢说,从来没有人这样说过。我们十分清楚人们在这种思想框架下如何行事。他们认为自己付出了巨大努力去学习,可实际上却只花了几个小时阅读经书,向神职人员询问问题,了解信仰的真相。之后,他们就声称,他们在书里,在人群中寻找,但都没有找到。可我的确应该对他们说我常说的话:这种漫不经心是不能容忍的。这不是某个陌生人微不足道的兴趣导致行为的问题: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所有人的问题。

灵魂永生,这一点对我们意义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一个人要完全失去感觉才会不关注对其真相的了解。我们的行动和思想遵循的路径特别不同,因此,根据能否有希望获得永恒的祝福,凭感觉和判断行事的唯一可行方法就是根据这一点决定我们的路径,这应当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因此,我们主要关心的以及我们的主要职责是,寻求神明对这一问题的启示,我们所有的行为也依赖于此。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些不信从的人当中,我把两种人完全区分开:一种是竭尽全力去探寻的人;一种是活着,但不给自己找麻烦,或不思考的人。

一些人真诚地哀叹自己的疑虑,将它视为最大的不幸,但又不努力摆脱它,把寻求当作主要的、最严肃的事情。对这些人,除了怀有怜悯,我没有其他感觉。

一些人了此一生,却从未想过寻找生活的最终目标,他们在自身找不到信仰之光,也不屑到别处寻找,也不深究一下,人们接受这个观点是出于轻信和幼稚,还是因为这个观点虽然本身幽晦,其基础却牢不可破:对这些人,我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对他们自己、他们的永恒、他们的一切都处于危险之中的问题漠不关心,这让我愤怒,远过于怜悯,也让我震惊、恐惧、难以置信。这并非出于我精神信仰的虔诚热情,我的意思恰恰相反,人类的利益和自尊原则就应该使我们生发出这种感情。因此,我们只要具有最不开化者的见识就可以了。

人的一生没有真正、确切的满足,一切欢悦毫无价值,烦闷苦恼无边无际,最后一点是,死亡每时每刻都威胁着我们,数年之后就会确定无疑地到来,我们面临无法逃避的骇人选择,要么毁灭,要么陷入永恒的悲惨。认识到上面这些,不需要具有伟大高尚的灵魂。

没有比这更真实,或更可怕的。让我们权且大胆地面对:那就是最后的结局,它等待着世上最杰出的生命。让我们仔细想想这些问题,然后问,是不是毫无疑问,我们今生所做的唯一善事就是盼望来生,我们快乐是因为我们接近来生,而且,就像就一些人而言,前面没有更多的忧愁等着,是因为他们十分确定永恒的存在,就另一些人而言,前面没有幸福等着,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暗示。

存有这样的疑虑确实是一大罪恶,但有疑虑而去寻求答案,至少是履行不可推卸的义务;因此怀疑者不寻求答案,同时也就会不幸福,就是错误的。如果他还公开宣称自己平静满足,甚至因此寻欢作乐,满足虚荣心,我就找不到任何词藻来描述如此放肆的东西了。

何以产生这样的感受?除了期待无可奈何的悲惨结局,其他无可期待,还有什么理由能找到欢乐?为什么让虚荣陷入不可逾越的黑暗?一个理性的人又如何能这样辩解?

“我不知道是谁把我投放到这个世界,不知道世界是什么,也不知道我自己是谁。我简直一无所知。我不知道我的肉体是什么,我的感官是什么,或者我的灵魂是什么,甚至不了解在考虑我讲话的那部分,它反映一切,也反映自身,但对它自己了解的程度,不及对其他事物的了解。

“我看到宇宙可怕的空间将我包围起来,我发现我附着在这个广袤苍穹的一角,却不知道为什么把我放置于此地,而不是彼地,或者为什么把我短暂的生命分配到先我而往,继我而来的无边岁月中的此刻,而不是其他时刻。我只看到周围的无限,它吞没了我,像吞没一个原子,或一个瞬间飞逝的影子。我只知道我行将死去,但对无法回避的死亡,我知之甚少。

“正如不知道我从哪里来,我也不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我所知道的是,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将永远陷入虚无,或落入愤怒的上帝手中,但我不知道这两个状态中哪个是我永恒的归宿。这就是我的状态,软弱而不确定。我从所有这一切中得出的结论是,别想探究什么会来临,就这样了此一生。我的疑惑也许会得到某种启示,但我不想自找麻烦,也没有费半点努力去寻找;然后,因为我嘲笑那些人向这个目标努力,——(不论他们多么确定,最后都会绝望,而不是空虚)——我自己则无忧无虑地得过且过,预见不到会面临一件大事,结果让自己软绵绵地走向死亡,不知道我将来在永恒里是个什么样子。”

谁愿意自己的朋友这样辩解?有谁会选择他做知己?谁会在逆境中向他求助?生活中他能有什么用处?

与这么不理智的人为敌,真是宗教的荣耀:他们的攻击对我们构成的威胁微不足道,相反,恰恰有助于证明宗教的真相。对基督教的信仰几乎完全在于证明这两样东西:人性的腐败和基督的救赎。现在,我坚持认为,如果他们不用圣洁的行为证明救赎的真相,至少是以这么不人性的态度完美地证明了人性的腐败。

就人来说,状态无比重要:永恒无比可怕。因此,有人不理会丧失自我,不理会面临永恒悲惨的危险,这是违反天性的。在所有其他事情上,他们则大不相同:他们担心区区小事,能预见到和感觉到这种小事;那个人为失去官职,或为丢失所谓的面子,而日日夜夜愤怒、绝望,就是他,明明知道将在死亡中失去一切,却没有一丝一毫的焦虑或感伤。看到一个人,还有他的心,对微不足道的事情如此敏感,对极端伟大的事物如此奇怪地麻木,真是可怕。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是一种被无限的力量支配着的超自然的迟钝。

人性一定经历过一种奇怪的逆转,才使人为处于某种状态而得意洋洋,而一个人竟该处于这种状态,简直是不可思议。然而,经验告诉我,很多人都喜欢这样,如果我们不知道有关的人大部分都在装腔作势,不是他们真实的样子,这倒不可思议了。这些人听说,言行放肆是礼貌的举止。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摆脱枷锁,是他们正试图效仿的样子。但是,让他们知道用这种方式获取声名是错误的,这并不困难。即使凡夫俗子都不用这种方式沽名钓誉,因为他们处事理智,知道成功的唯一途径是要显得真诚、可靠、明智,可以给朋友帮上忙,因为出于天性,人都喜欢别人能为其所用。那么听到有人说他已经摆脱了枷锁,说他不相信有上帝在监视自己的行动,说他是自己行为的唯一主人,准备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靠别人,听到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他以为这样做,从此以后就赢得了我们的充分信任,使我们今生一有需求便期待他的安慰、忠告、帮助?他们告诉我们,而且是以一种得意洋洋,津津乐道的腔调说的,我们的灵魂不过是一阵风,一缕烟,他们以为告诉我们这些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快乐吗?这是快乐地诉说的事情吗?不是正相反,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悲哀,要伤心地诉说的事情吗?

如果他们认真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样做其实是误入歧途,违背良知,有碍体面,无论如何离自己追求的礼貌举动相距甚远,本来更有可能将有意追随他们的人改造过来,而不是使其堕落。确实,让他们形容一下致使自己怀疑宗教的感受和理由:他们的话拙劣而空洞,劝你相信却适得其反。正如有一天有人得体地对他们说:“如果你一直那样说服我,你真的会让我皈依主呢。”他说得没错,看到自己跟那么卑劣的人有同感,谁能不退而避之?

因此,装腔作势的人如果强行压抑自己的天性,让自己成为最傲慢的人,确实会不幸福。如果因为不能看清真相而内心苦闷,他们就不应该装出另外一副面孔:承认这一点并不羞耻。除了没有信仰,其他的没有什么好羞愧的。没有认识到不信靠上帝就不幸福,这是精神极端软弱最确定的标志;不期盼永恒的许诺会实现,这是邪恶之心最确定的标志;厚颜无耻地与上帝对峙,这是最怯懦的表现。那么就让他们把这种对神不敬的罪名,留给那些粗野得能够竭尽不敬之能事的人;如果不能做基督徒,让他们至少做个体面人;简单地说,让他们承认只有两种人合乎情理:一种人尽心尽力地侍奉上帝,因为他们认识他;另一种人尽心尽力地寻觅他,因为他们不认识他。

至于那些活着,但既不知道他,也不寻觅他的人,他们认为只值得麻烦自己稍做尝试,也就根本不屑去麻烦别人,而且,要想不鄙视这些鄙视宗教的人,不抛弃他们,而任其愚蠢,这个宗教要倾其所有怜悯才能做到。但是,因为这个宗教要求我们,要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始终尊重他们,要相信他们会得到神启的恩典,相信在短时间内他们可能会比我们更有信仰;另一方面,现在蒙蔽他们的也可能会蒙蔽我们自己。因此,把我们想要的,也赋予他们,呼吁他们怜悯自己,至少向前迈出几步努力寻求光明。让他们花几个小时研读,否则会把时间浪费在其他事情上:他们可能会不情愿于此,但有可能会发现点什么,至少不会损失太多。然而,对那些精诚寻求,真正渴望寻求到真理的人,我希望他们如愿以偿,信服于我在这里收集的,表明这一宗教是如此神圣的证据,或多或少地按照这个顺序……

429 这就是我所看到并困惑我的东西。我环顾四周,看到的都是黑暗。除了怀疑和焦虑,我从大自然一无所获。如果没看到神祗的迹象,我会做出相反的决定:如果造物主的迹象处处可见,我会安然信主。但是,因为看到太多要否定的东西,而看不到足够可以肯定的东西,所以我的境况令人同情,我千百次地渴望,如果有神明维系着大自然,大自然会毫不含糊地将神明宣布出来,如果大自然显示的迹象都是骗人的,则应该彻底清除;大自然应该要么畅所欲言,要么一言不发,这样我就知道何去何从。相反,处于这种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的状态,我对自己的境况和职责都一无所知。为追求至善,我用整个身心去认识至善:为永恒付出的代价不会过高。

我羡慕那些忠心耿耿的人漠然地活着,不好好享用馈赠,如果是我就会别有他用。

430 其他人没有意识到,人是最优秀的生物。一些人充分意识到他的优秀有多么真实,把软弱怯懦、忘恩负义当作人卑微的天然情感;而另一些人,充分意识到这种卑微有多么真实,傲慢地嘲讽人天生的伟大情怀。

一些人说:“抬起头来看上帝,看看他,你与他相似,他把你创造出来崇拜他。你可以把自己造就得像他一样:如果你想追寻他,你就会因智慧和他平等。”——“昂起头,自由的人。”埃皮克提图 说。

其他人则说:“低下头来看地面,你是蛆虫,再看看那些禽兽,你与它们为伍。”

那么,人究竟是什么?人会等同于上帝,还是同于禽兽?多么可怕的距离!那么,人究竟应是什么?谁能不从这一切看出,人已经迷失了,从原来的位置堕落了,他在急切地寻找原来的位置,但再也找不回去了?那么,谁能把他引领到原处?最伟大的人都无可奈何。

434 设想一下,一些人戴着镣铐,已经被判处死刑,每天都有一些人在其他人的注视下死去;留下来的从同伴那里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他们面面相觑,充满悲伤和绝望,等待着轮到自己。这是人类状况的反映。

450 真正的宗教信仰会教人什么是伟大和悲惨,会激发自尊与自卑,热爱与憎恨。

470 人最卑鄙的特点是沽名钓誉,但也正是这一点,最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卓越。无论他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什么样的财富,享有什么样的健康或必不可少的安逸,都不及他享受同类的赞誉带来的满足感。他高度重视人的理性,不管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什么样的特权,如果不能同时在人的理性上占有优越的地位,他就不幸福。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位置,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他偏离这一愿望,这是人内心最没法改变的品质。

有些人极端鄙视人类,把人看作禽兽,但仍然希望得到他们的敬佩和信任,感受同自己背道而驰,因为他们的天性无比强势,能更有力地说服他们相信人的伟大,胜过理性说服他们相信自己的卑劣。

474 当创世记开始隐入往昔,上帝提供了一个近代史学家,并责成整个民族保管这本书,这样,这本书就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历史,所有的人都可以从中学习必需掌握的知识,也只能从这本书学习。

477 傲慢是一切形式的苦难的平衡力和解毒剂。这里有一个怪物,犯了明显的过失。他从原来的位置堕落到这里,急切地想寻找回去。所有人都在做这件事。让我们看看谁找到了。

480 在所有的宗教中真诚都必不可少:真正的异教徒,真正的犹太人,真正的基督徒。

499 什么人曾经拥有更大的荣耀?

整个犹太民族在他降临前预言他。外邦人在他降临后尊崇他。

外邦人和犹太人都把他作为自己的中心。

然而,什么人曾经享有这么小的荣耀?

在三十三年的生命中,他三十年没有露面,三年被视为骗子。祭司和当权者排斥他,最亲近的人鄙视他,最终他因被一门徒背叛,被另一个门徒否认,被所有人抛弃而死去。

他从这荣耀中得到了什么好处?没有人享有过如此巨大的荣耀,也没有人蒙受过更大的耻辱。这一切荣耀归我们受用,使我们能够认识他,而他自己却没有享受过一丝一毫。

505 权威性。道听途说远远不是信仰的标准,只有把自己放入一种似乎闻所未闻的状态才能相信。

内心认同,符合自己而不是他人的理智,才能相信。

信仰至关重要。

一百个异义都有可能是对的。

如果年代久远是信仰的标准,那么古人就没有标准。

如果要依据普遍赞同的标准,那么如果人死了呢……?

惩罚罪人:错误。

虚假的谦逊,傲慢。

揭露真相。

你在浪费时间,一个人要么相信,要么否定,要么怀疑。

那么我们就没有标准了吗?

动物做事时,我们可以判断他们是否做得好,对人就没有评判的标准了吗?

否定、相信和怀疑之于人,像奔跑之于马。

510 人愈聪明,就愈多地发现有独创性的人。普通人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511 正确的思维有不同的形式,有些人遵守事物的特定顺序,如果按其他顺序的话,就会误入歧途。

有些人从少量原理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正确思维方式的一种。

还有人从涉及大量原理的事物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一些人很好地掌握了水的性质,其中涉及很少几个原理,但其结论是如此微妙,只有极为精准的头脑才能得出这些结论。这些人可能都不是大数学家,因为数学包含了大量原理,而且一个人的智力可能是这样的,它可以轻易、正确地掌握少数几个原理,但对涉及众多原理的事物却一筹莫展。

因此,有两种才智:一种迅速地从原理中得出深刻的结论,这是精准的头脑;另一种可以把握大量原理,并将其区分开来,这是数学头脑。第一种是功能强大而又精准的头脑,第二种显示出才智的广度。现在,很可能是二者不可得兼的状态,因为一个头脑可能是功能强大而思路狭窄,也可能是思路宽广而功能弱小。

513 数学。直觉。真正的雄辩没有时间雄辩,真正的道德标准没有时间遵守道德标准。换言之,判断的道德标准没有时间判断任意发挥的心智的道德标准。

判断建立在本能之上,就像知识建立在心智之上。直觉充当判断的角色,数学充当心智的角色。

没有时间从事哲学的人是真正的哲学家。

517 如果圣奥古斯丁 出现在今天,像他的现代捍卫者那样仅享有一点点权力,他将一事无成。上帝有效地统治他的教会,把他早早地派来,并赋予他权力。

518 怀疑论。——极度聪明被谴责为愚蠢得极度缺乏聪明;只有适度才恰如其分。这是大多数人的规则,谁偏离了这一点,有任何极端的倾向,就会受到攻击。我不会很别扭,非常同意给放在中间,但拒绝在底端,不是因为它在最下面,而是因为那是终结,因为我也同样会拒绝给放在顶部。放弃中庸就是放弃人性。

人类灵魂的伟大在于懂得如何保持这个方向;伟大并不意味着偏离这个方向,而是保持在这个方向上。

526 作恶容易;作恶有无数的形式,而行善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但某种恶行很难发现,就像善行一样,由于这个缘故,这种特定的恶行往往冒充善行。确实,做这种恶需要具有异常伟大的灵魂,就像达到至善一样。

532 怀疑论。我会在此让我的思绪见诸笔端,因为思绪涌来了,而且也许并非呈一种毫无目的的混乱状态。这是真正的秩序,总是杂乱无章地显示我的目的。

我如果按顺序写下去,题目就太荣幸了,因为我在设法证明它是无法享受顺序的。

533 我们总是想象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身着长长的袍服,其实他们跟普通的体面人一样,也会跟朋友谈笑风生。他们撰写《法律篇》和《政治学》用以消遣,以此为乐。这是他们生活中最没有哲理、最不严肃的一部分:最富有哲理的部分是生活简单,不小题大做。

如果撰写政治著作,他们仿佛是在为疯人院制订规章制度。

如果他们假装把它当成真正的要事来处理,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正在与之对话的疯子相信自己是帝王。他们迁就这些信念,以便使疯子冷静下来,又尽可能少受伤害。

535 一些恶习通过其他恶习纠缠我们,把主干除掉,它们就会像树枝一样散落下来。

540 所有的好格言都已存在于世:我们只是不加以运用。

例如,没有人怀疑,为保卫共同利益,应该拿生命冒险,许多人都是这样做的,但不是为着宗教信仰。

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平等,的确如此;但是,一旦准许这种现象存在,大门不仅向最有权威的规则敞开,也向最有权威的专制敞开。

有必要稍微放松一下精神,却为极度过分敞开了大门。

让我们给限度下个定义。事物没有界限,法律试图强行设定一些,但精神不能忍受。

542 思绪随意来,随意去。没有器具可以捕获或拥有它们。

一个思绪逃走了:我试图将它见诸文字:可是我却写道,它逃离了我。

545 “凡世界上的事,都是肉体的欲望、眼目的欲望,或今生的骄傲。”Libido sentiendi, libido sciendi, libido dominandi。悲惨的境况是受诅咒之地,被这三条火河侵蚀,而远非灌溉!岸边的人有福了,因为不受火河浸泡,不被洪流卷走,他们坐着,而不是站着,处于低又安全的位置,在河边稳固不动。他们不会在火光中起身,而是平静地休息后,向他伸出手,由他扶起,昂首挺胸,沉稳坚定地站在耶路撒冷神圣的门廊前,骄傲不能把他们打垮;不过,他们哭泣,不是因为看到急流卷走终将腐朽消亡的东西,而是因为想起他们心爱的家园,天堂般的耶路撒冷,在流离失所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常常想念它。

551 想象以奇怪的夸张把微小的物体放大,直到满足我们的灵魂,又以大胆的傲慢把伟大的事物缩小到自己的大小,就像谈及上帝时那样。

561 他们说,日月食是灾难的征兆,因为灾难频繁,足以证明对厄运的预测准确;但如果他们说,日月食是好运的征兆,他们往往是错的。他们只将好运归于罕见的天体现象,所以预测很少有误。

562 只有两种人:正直的人,认为自己是罪人;罪人,认为自己是正直的。

577 如果不孤注一掷的话,对宗教就什么也别做,因为对它还不确定。但是,我们碰了多少次运气啊:航海,征战。所以我认为,觉得它不确定,就什么也别做。宗教所具有的可确定之处,多于我们活到明天会见到的东西。

虽然不能肯定我们明天还能看得见,但可以肯定,我们有可能看不见。对于宗教,我们不能这样说。不能肯定它是真的,但谁敢说,可以肯定它有可能不是真的?

现在,当我们为明天而努力,去碰运气时,所作所为顺理成章,因为我们应该根据已经证实的概率法则去冒险。

圣奥古斯丁看到,我们在海上冒险,在征战中冒险,等等,——但他没有见过概率法则,证明我们应该冒险。蒙田看到,糊涂的头脑会惹怒我们,习惯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不知其原因。

这些人都只看到结果,没有看到原因。他们与发现了原因的人相比,就像只有眼睛的人同有头脑的人相比。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结果可以为感官所感觉得到,但原因只能由头脑觉察到。而且,尽管头脑可以看到这些结果,这种头脑可以同能看到原因的头脑相比,就像肉体的感官有可能同头脑相比。

585 在人性间的某种关系中存在某种形式的或强或弱的魅力和审美倾向,以及让我们感到惬意的某种东西。

一切符合这一形式的东西都吸引我们,它可能是一座房舍,一首歌曲,一个演讲,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位女子,鸟类,河流,树木,房间,衣物,等等。

一切不符合这个形式的东西都会使有品味的人不悦。

基于这种美好的形式,一首歌和一座房舍之间存在着一种确切的关系,因为两者各代表一种形式,虽然是各自的方式;同样,基于拙劣的形式,事物也同样存在着一种确切的关系。并不是只有一种拙劣的形式,其实其数是数不清的,但是,以十四行诗为例,每一首拙劣的十四行诗,不管它以什么样的错误形式写就,都酷似一个女子照着这一形式装扮自己。

理解一首拙劣的十四行诗如何荒谬,再好不过的办法是,考虑一下其特点和形式,然后想象套在这种形式里的一个女子或一座房舍。

595 除非我们知道自己骄傲自大,充满野心,贪欲横流,虚弱无能,悲惨可怜和不仁不义,不然就真的是瞎了眼睛。如果有人知道这一切,还不希望被拯救,还有什么可说的?

那么我们又怎能不崇敬对人的缺陷了如指掌的宗教?除了渴望一个千真万确的宗教,因为它许诺了我们所渴求的救赎,我们还能渴望什么?

607 象征。救世主、天父、献身者、献祭、食物、国王、智者、立法者、受折磨的人、穷人,注定要诞生出一个民族,由他引领和哺育,并带到乐土。

620 人显然是为思考而生。他所有的尊严和价值就在于思考;他全部的义务就是像他应该的那样去思考。现在,思想的顺序从我们自己开始,从我们的造物主和我们的结局开始。

如今世人都在考虑些什么?从来没有别的,只是舞蹈、弹琴、唱歌、作诗、跑马挑圈,等等,还有搏斗、称王,却不思索做一个国王或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622 厌倦。人处于完全的休息状态,没有激情,没有工作,没有消遣,没有努力,会忍无可忍。

然后,他就会面对无足轻重、孤独、无能、依赖、无助、空虚。

接着,立刻由灵魂深处生出无聊、沮丧、抑郁、懊恼、愤恨、绝望。

623 活在世上但不试图弄懂自己是怎么回事,如果这是非天然的盲目的话,那么过着罪恶的生活,同时又信奉上帝,就是可怕的盲目。

627 虚荣顽固地扎根于人的内心,一个士兵,一个随军杂役,一个厨师,或一个搬运工都会自夸,期待有人崇拜,甚至哲学家也期待拥有崇拜者;用文字反对哲学家的人,想享有写得好的声望,读的人想享有读过的声望,也许我本人写了这些文字,也想获得同样的东西,也许我的读者……

631 寻求至善却毫无结果,弄得疲惫憔悴,这是件好事,这样就可以向救世主伸出双手。

632 人对琐碎小事的敏感和对最伟大事物的漠然,是怪异混乱的标志。

633 尽管满目的苦难打动了我们,扼住了我们的喉咙,我们却具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本能,让自己振作起来。

634 人生最重要的是选择职业,它取决于机遇。

是习惯的势力造就了泥瓦匠、士兵、屋顶建筑工。他们说:“他是个很好的屋顶建筑工。”谈到士兵时他们说:“他们疯了。”而相反,其他人则说:“战争的伟大无可比拟,其他人毫无价值。”幼年时听到对这些职业的溢美之词,就把其他职业排除在外,我们便这样选择了职业。因为我们天生热爱美德,憎恨愚蠢;某些字眼起决定性作用,只是我们运用这些字眼时出了问题。

习惯极其强大,天性只造就了人,而我们自己则造就了各式各样的人和各种各样的情况。

一些地区出泥瓦匠,一些地区出士兵,毫无疑问,天性是不尽一致的:是习惯造成了这种情况,因为它支配天性,但有时天性会战胜习惯,让人服从本能,无论是什么样的习惯,好的或坏的。

638 我们健康时想知道,如果生病了该怎么办。生病时,我们兴高采烈地服药;疾病帮我们解决了问题。我们不再怀有对消遣和远足的激情和欲望,因为消遣和远足只跟健康的身体有关,同生病时的危机不协调。所以天性激发出的激情和欲望是符合我们目前状态的。是我们自己的担心,而不是天性扰乱了我们,因为担心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同我们不处于其中的状态所具有的激情连结在一起。

649 蒙田。蒙田本身具有的优点,别人要费尽周折才能具备。如果有人警告过他,他小题大做,谈论自己过多的话,他本身具有的缺点——我指的是除品行以外的——本可以在瞬间得到改正。

668 每个人对自己都意味着一切,因为一旦他死了,对他来说一切都消逝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认为他对每个人意味着一切。我们不要根据自己而要根据人性的标准判断人性。

674 我们不以自己的力量,而是凭两个对立的罪恶之间的抗衡保持美德,正如我们在两股相向的逆风吹动下能保持直立。除掉一种罪恶,我们便跌入另一种罪恶。

685 荣耀。动物不互相钦佩。马匹不佩服它的伙伴。这并不是说它们不互相竞赛,而是这样没有意义,因为回到马厩时,更笨重的那匹马不会由于那个缘故把自己的燕麦让给别的马,像人希望他人对自己那样。对它们来说,美德是它对自己的奖赏。

688 什么是自我?

一个人走到窗口看路过的人,如果我路过,我能说他是去看我吗?不,因为他没有特别地想到我。但是如果有人因一位女子的美貌而爱她呢,他爱她吗?不,因为天花会破坏她的美貌虽然不会毁掉她本人,这会结束他对她的爱情。

如果有人因为我的判断力或记忆力爱我,他们真的爱我吗?我,我本身?不,因为我可能会失去这些素质而不会失去我自己。那么,如果这个自我既不在肉体上也不在灵魂里,它到底在哪里?除了爱这些素质,一个人怎么能爱躯体或灵魂,因为素质并不构成自我,而且是会消失的?我们会抽象地爱人的灵魂的实质,无论它包含什么样的素质吗?这是不可能的,这将是错误的。因此,我们永远不会爱任何人,而只爱素质。

那么,让我们停止嘲笑那些因得到任命和官职而感到荣耀的人,因为除了借来的素质,我们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

693 世人认为最安逸的生活条件,在上帝看来最为艰苦;反之亦然。世人认为宗教生活最为艰苦,因为在上帝看来没有比它更安逸的事情。按照凡夫俗子的生活方式,享受高官或财富最为安逸,什么艰苦也比不过按上帝的方式生活,因为毫无兴趣,也不以此为乐。

696 别让人说我的话没有什么新意;素材的布局是新的。打网球时,双方使用同一个球,但其中一个人打得更好。

马上就会有人告诉我说,我用的是旧词。同样的想法但布局不同不会形成新的论据,正像同样的文字但布局不同却会形成新的想法!

697 生活放荡的人告诉规矩的人,说他们违背了天性,而认为自己遵循天性;这就像船上的人认为,岸上的人在移动。不管在何处,对一件事情的说法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一个固定的点来判断说法。港湾是船上乘客的裁判,但道德的港湾在哪里?

699 当所有的东西在同时移动,就显得没有什么在动,就像在船上。当每个人都在走向堕落时,就看不出有人在走向堕落,但如果有人站住,就会显出别人倏忽而过,自己就成了固定的点。

709 我们对自己知之甚少,许多人身体健康却以为自己快要死了,而许多人濒临死亡,没有感觉到就要发热或长脓肿,却以为自己身体健康。

711 力量。缘何要服从大多数人?是不是因为他们更正确?否,是因为他们更强大。

缘何要遵循远古的律法和主张?是不是因为它们最健全?否,是因为它们独一无二,没有争论的余地。

712 一天有人告诉我,他忏悔后觉得快乐,充满自信。别人告诉我,他仍然恐惧。我的反应是,这两种感受合起来可以造就一个好人,因为他们当中的一个如果不具备另一种感受的话,就会缺失什么。同样的情况也常常发生在其他相关联的事物上。

739 如今真理是如此模糊不定,谎言是如此确定无疑,除非我们热爱真理,不然永远都认不出它的面目。

740 懦夫了解真理,但只是在对自己有好处时才坚持真理,不然就放弃它。

741 加法机产生的效果比动物的任何行为都更接近思想,但它没有理由断言,会像动物一样有意愿。

742 即使他们说的不影响大家的利益,也不能肯定地推断他们没有说谎,因为有些人只是为说谎而说谎。

743 怒海行船,但肯定不会丧生,是可以乐在其中的。这就像教会受到迫害那样的情况。

744 我们不了解事情真相时,有个常出错的问题供人琢磨也是件好事,比如,月亮造成的季节变化、病情的发展,等等。因为人的主要毛病是,对无法了解的事物抱有无尽的好奇心,与其无谓地好奇,还不如犯错误。

746 事实上,无论是约瑟夫 、塔西佗 ,还是其他历史学家,都没有谈及耶稣基督。

这绝不是反对他,相反,是对他有利。可以肯定,耶稣基督存在,他的宗教引起了轰动,所以很明显,他们是故意不提,或者他们提到了,但隐瞒或篡改了真相。

749 有一种判断,就是没有人不把自己凌驾于世人之上,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好、自己永远幸福、永远生存下去超过希望世人如此。这种判断实在是歪曲事实。

750 克伦威尔想摧毁整个基督教世界,要不是一粒小小的砂子窜进他的膀胱,他就推翻王室,建立了自己长久的强权政治;甚至罗马也将在他的脚下颤栗。而他正是死于这粒砂子,家人蒙羞,天下太平,君主复位。

751 习惯于凭感觉判断的人对涉及推理的问题全然不知。因为他们想一眼就看清问题,而不习惯于探寻原则。其他人就相反,习惯于从原则进行推理,对涉及感觉的问题毫不了解,因为他们探寻原则,不能一眼就看清问题。

752 两种人使一切等同,例如节假日和工作日,基督徒和牧师,他们自身的所有罪孽。由此有人得出结论说,对牧师不好的,对基督徒也不好;而另一些人得出结论说,对基督徒不错的,对牧师也是许可的。

753 当奥古斯都听说希律王处死的两岁以下儿童中有自己的儿子时,他说,做希律王的猪胜过做他的儿子。(麦克洛比乌斯 的《农神节》,第二卷,第四章)

754 第一度:被责怪做得不好或被赞扬做得好。

第二度:不受赞扬也不受责怪。

755 他制造出一个假神。

令人恶心。

756 思想。人所有的尊严都在于他的思想,但这个思想是什么?多么愚蠢!

那么思想从本质看,是令人赞叹的,不可媲美的。它一定是具有离奇的缺陷才应受到蔑视,但它确实有缺陷,这真是可笑之至。由于本质它是多么伟大,由于缺陷它又是多么卑微啊。

757 流失。感觉到一个人拥有的全都流失掉了,真是匪夷所思。

758 光明。黑暗。如果没有明显的真理的迹象,就会有太多的黑暗。真理令人赞叹的一个标志是,它始终存在于有形的教会和会众之间。教会里只有一种主张的话,就有更多的光明。一直存在的那个是真正的宗教,因为真正的一直存在,从没有存在过假的。

759 思想构成了人的伟大。

764 所有大型的消遣都有害于基督徒的生活,但在世人发明的所有消遣形式中,剧场最为可怕。那里自然、巧妙地上演着激情,从而唤醒、激发出我们内心的激情,特别是爱的激情;尤其是当它表现贞洁和美德时。因为它表现得越纯洁,就越能打动纯洁的灵魂,它热烈的气氛吸引着我们的自尊,使它立即产生一种欲望,想制造出生动的表演所产生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的良心适应了我们所看到的无可指责的感情,因为这感情消除了纯洁心灵的恐惧,他们想象以爱去爱别人,纯洁之心就不会受到伤害,是慎重之举。

因此,当我们离开剧场时,心里充满了爱情的美好和甜蜜,内心相信自己的纯洁,完全准备好接受爱的第一次感觉,或者寻找机会,在别人的内心唤起这样的感觉,这样我们就可以享受到在剧场里观看到的、精心表演出的那种欢悦和牺牲。

765 如果雷电袭击低洼的地方,等等,诗人和只能争论这类事情的民众将得不到证据。

767 公爵、国王和地方法官的头衔是真实而必要的(因为权力统治一切),所以它们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但是,因为仅仅是心血来潮才册封出这样或那样的人,头衔没有一贯性,也就容易变异。

768 理性的命令必须服从,胜过服从主人的命令,因为不服从这个命令的话,会令我们不快,但如果不服从另一个的话,则是愚蠢的。

773 只是竞技本身,而不是胜利吸引我们。

我们喜欢看动物搏斗,而不是将一方征服后的胜利。除了最终的胜利,我们还希望看到什么?一旦决出胜负,我们就看够了。赌博和追求真理也是这样。我们希望看到辩论中不同的意见互相冲突,但一旦发现了真理,我们还会对它做一番深思吗?绝对不会。如果要享受真理,就必须看到它在辩论中产生。感情也一样,看到两种对立的感情发生碰撞是种愉悦,而当一方声称自己处于优势时,就变得残忍了。

我们从来不设法获得什么东西,而是追求过程。因此,剧场里无遮无拦的幸福场景不好看,好不过极度而无奈的痛苦,或冷酷的爱情,或野蛮的行径。

802 时间治愈痛苦,平息争吵,因为我们在变化。我们已不再是原来的自己;既不是冒犯者,也不是被冒犯者。这就好像一个人惹怒了一个民族,两代以后回来拜访他们。他们仍然是法兰西人,但已是不同的法兰西人。

803 如果我们每天夜里做同样的梦,梦会像我们每天看到的物体那样影响我们。如果一个工匠能每晚十二个小时梦到他是国王,我相信他会像一个国王每晚十二个小时梦到他是个工匠那样高兴。

如果我们每晚梦到被敌人追杀,为这些幻影所困扰,白天又做其他事情,就像旅行时的情况,我们会像确有其事似地受罪,会害怕去睡觉,因为害怕醒来时真的会遭遇不测。实际上这种梦魇带来的痛苦,几乎和现实带来的一样。

但因为梦各不相同,而且即使在同一个梦中梦境也会变化,因为连续性的原因,梦中看到的东西比醒着时看到的影响要小一些。然而,除极少数情况以外,这种连续性并非连续、平稳得没有变化,只是变化得不那么突然,就像在旅途中,我们说:“这就像一场梦。”因为人生就是一场梦,但似乎没有那么多变。

804 难道说,人承认原罪是因为他们说公义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人称得上幸福,直到他死去。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知道,永恒、绝对的幸福从死亡开始?

805 了解一个人的主要兴趣,就可以取悦他,但人的喜好可能有悖于自己的利益,这个利益是他自己概念中的利益,这个怪事令人不安。

806 我们不满意自己的生活,想过一种想象的、别人眼里的生活,所以就设法制造一种印象。我们不断地努力美化和维护想象中的自我,忽视了真实的自我。如果我们冷静、大方或忠诚可靠的话,就渴望别人知道,这样就能将这些美德同我们的其他自我联系起来;我们想让美德脱离真正的自我,使之与其他自我统一起来。如果能赢得勇敢的声望,需要做懦夫我们也兴高采烈。这清楚地表明,我们的自我是多么微不足道,它会因为缺失了一样,就不满足于另一样,常常拿一个换另一个!因为不为挽救荣誉而死的人,就不会声名远扬。

808 有三种方法信从:理性、习惯、灵感。基督教本身就具有理性。基督教不承认不是因灵感而信从的人为其真正的孩子。这并不是说它排斥理性和习惯,恰恰相反,但我们必须接受那些证据,通过习惯坚定自己对它的信心,同时因蒙羞而获得灵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真正、有益的效果。免得基督的十字架毫无意义。

812 福音书的风格在许多方面都引人注目,其中包括从没有抨击过基督的刽子手和他的敌人。因为历史学家的著作从没有抨击过犹大 、彼拉多 或任何犹太人。

如果福音书显示出作者的这种克制,以及这种优秀品质的其他众多特点,如果他们写出来只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而自己不做这样的评论的话,不会没有朋友为他们说话。但是,正是由于他们不虚伪,不偏激,才没有引来任何评论。我相信,这样的事情有很多以前都没有评论过。这表明这件事干得有多妙。

813 出于良知做恶,会做得充分而愉快。

814 我们滥用自己的感情,就像滥用自己的思想。

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是我们交往的人训练的,也被我们交往的人滥用。因此,我们交往的好人或坏人分别训练或滥用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所以,重要的是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使我们对其进行训练,而不是滥用。除非这种选择能力已经被训练出来,而不是被滥用,否则我们做不出这种选择。因此,这是个恶性循环,但任何人都能有幸逃脱。

815 普通人有能力不去考虑自己不想考虑的事。“不要考虑那些有关弥赛亚的段落。”犹太人对儿子说。我们自己人也经常这样,这就是虚伪的宗教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就大多数人而言,即使真正的宗教也是这样。

但是有些人无力阻止自己思考,越是被禁止,就越要思考。这些人摆脱了虚伪的宗教,甚至真正的宗教,除非能找到确凿的论据。

816 他们说:“如果我有信仰的话,我会很快放弃寻欢作乐的生活。”但是我告诉你:“如果放弃寻欢作乐的生活,你很快就会有信仰。现在,由你决定是否开始。如果我可以给你信仰,我会给的。但我不能,也不能证实你说的是真的,不过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放弃寻欢作乐,证实我是否在说真话。”

817 无可否认;人必须承认,基督教蕴含惊心动魄的东西。他们会说:“这是因为你出身于基督教家庭。”远非如此;我态度强硬地反对这个理由,因为害怕被偏见腐蚀。但是,纵然我出身于基督教家庭,我仍然情不自禁地感到惊心动魄。

937 我们因爱好而做事的时候,便忘记了责任。例如,如果喜欢一本书,我们就会读这本书,而这时我们本应该做别的事情。但要记住我们的责任,无非是要决定做我们不喜欢的事情;这样我们就有借口做别的事情,从而也就记住了责任。

938 福音书中用于形容病态灵魂的是患病的肌体。但是,由于一个肌体不能生出那么多的病症,用以恰当形容病态的灵魂,就需要有多个肌体。因此,我们看到聋子、哑巴、瞎子、瘫子、麻风病患者、魔鬼附体的人。所有这些都一起给放到病态的灵魂里。

939 “仆人不知道主人做什么”,因为主人只告诉他要做什么,而不告诉他目的。这就是他为什么盲目地服从,又往往与目的背道而驰。但是耶稣基督向我们晓谕了目的。

而你却破坏了那个目的。

940 耶稣不想以不公义的形式被处死,因为死于公义之手远比死于不公义的反抗更蒙羞。

注释

 法国波旁王室鸢尾花国旗。——译者注

 克利奥佩特拉(Cleopatra),古埃及艳后,公元前69年10月—前30年8月12日,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法老。——译者注

 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年7月13日—前44年3月15日,或称凯撒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曾征服高卢全境(大约是现在的法国),袭击日耳曼和不列颠。——译者注

 原名盖·屋大维·图里努斯(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又名奥古斯都(Augustus),是凯撒大帝的甥孙和养子、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统治罗马长达43年。曾出兵消灭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译者注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 of Macedon),公元前356年7月22日—前323年6月10日,他维持了以马其顿为领导的统一的希腊诸城邦,并征服了波斯及其他亚洲王国,直至印度边界,被认为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家之一。——译者注

 约伯(Job),《旧约全书·约伯记》中的主角,被描述为一个受祝福的人,行为正直。但是撒旦指控约伯只为了物质利益才侍奉上帝。于是上帝一步步撤去保护,容许撒旦夺去约伯的财富、子女、健康。约伯受难,但保持了忠诚,没有诅咒上帝。上帝后来对约伯加倍祝福,使他晚景昌盛。——译者注

 所罗门(Solomon),根据《旧约全书·列王记》记载,是古以色列国王大卫之子,王国的第三任君主,以智慧著称;因崇信多神,偏离上帝,耶和华向他发怒,导致他死后叛乱爆发,王国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和南方的犹大王国。——译者注

 埃皮克提图(Epictetus),公元前一世纪时的希腊斯多噶派哲学家、教师。——译者注

 保罗·哀米利乌斯(Paulus Emilius),公元前182年与公元前168年曾两度任罗马执政官,第二任时击败马其顿王珀修斯。——译者注

 珀修斯(Perseus),马其顿末代国王,公元前179年至168年在位,公元前168年被保罗·哀米利乌斯击败,被俘。——译者注

 皮拉斯(Pyrrhus),公元前318—前272年,伊庇鲁斯国王(公元前306—前301年,公元前297—前272年),Molosso国王(公元前297—前272年),马其顿国王(公元前288—前284年,公元前273—前272年),罗马称霸亚平宁半岛的主要敌人之一,一生为王位征战。——译者注

 [皮拉斯,有人让皮拉斯说出计划征服世界的理由,据说他回答道,他的最终目的是心满意足地休息,但要在实现了征服的梦想以后。]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前370年,古希腊哲学家。——译者注

 埃皮克提图(Epictetus),公元前一世纪时的希腊斯多噶派哲学家、教师。——译者注

 圣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译者注

 约瑟夫(Josephus),耶稣时期犹太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犹太教徒。——译者注

 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约公元55—120年,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古罗马元老院议员。——译者注

 麦克洛比乌斯(Ambrosius Theodosius Macrobius),五世纪罗马文法家、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译者注

 犹大(Judas),《圣经》中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他出卖了耶稣。——译者注

 彼拉多(Pilate),《圣经》中下令处死耶稣的犹太总督。——译者注

Human Happiness

PENGUIN BOOKS—GREAT IDEAS

Human Happiness

Blaise Pascal

1623-1662

Blaise Pascal

Human Happiness

TRANSLATED BY A. J. KRAILSHEIMER









PENGUIN BOOKS—GREAT IDEAS

In this selection of extracts the numbering system for theindividual pensées is that used in the Penguin Classics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