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XI
3
Let me hear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In the Beginning you made heaven and earth. Moses wrote these words. He wrote them and passed on into your presence, leaving this world where you spoke to him. He is no longer here and I cannot see him face to face. But if he were here, I would lay hold of him and in your name I would beg and beseech him to explain those words to me. I would be all ears to catch the sounds that fell from his lips. If he spoke in Hebrew, his words would strike my ear in vain and none of their meaning would reach my mind. If he spoke in Latin, I should know what he said. But how should I know whether what he said was true? If I knew this too, it could not be from him that I got such knowledge. But deep inside me, in my most intimate thought, Truth, which is neither Hebrew nor Greek nor Latin nor any foreign speech, would speak to me, though not in syllables formed by lips and tongue. It would whisper, 'He speaks the truth.' And at once I should be assured. In all confidence I would say to this man, your servant, 'What you tell me is true.'
Since, then, I cannot question Moses, whose words were true because you, the Truth, filled him with yourself, I beseech you, my God, to forgive my sins and grant me the grace to understand those words, as you granted him, your servant, the grace to speak them.
9
He is the Beginning, O God, in which you made heaven and earth. In this wonderful way you spoke and created them in your Word, in your Son, who is your Strength, your Wisdom, and your Truth.
Who can understand this mystery or explain it to others? What is that light whose gentle beams now and again strike through to my heart, causing me to shudder in awe yet firing me with their warmth? I shudder to feel how different I am from it: yet in so far as I am like it, I am aglow with its fire. It is the light of Wisdom, Wisdom itself, which at times shines upon me, parting my clouds. But when I weakly fall away from its light, those clouds envelop me again in the dense mantle of darkness which I bear for my punishment. For my strength ebbs away for very misery, so that I cannot sustain my blessings. And so I shall remain until you, O Lord, who have pardoned all my sins, also heal all my mortal ills. For you will rescue my life from deadly peril, crown me with the blessings of your mercy, content all my desire for good, restore my youth as the eagle's plumage is restored. Our salvation is founded upon the hope of something, and in endurance we await the fulfilment of your promises. Let those who are able listen to your voice speaking to their hearts. Trusting in your inspired words, I shall cry out: What diversity, Lord, in your creatures! What wisdom has designed them all! The Beginning is Wisdom and Wisdom is the Beginning in which you made heaven and earth.
13
A fickle-minded man, whose thoughts were all astray because of his conception of time past, might wonder why you, who are God almighty, Creator of all, Sustainer of all, and Maker of heaven and earth, should have been idle and allowed countless ages to elapse before you finally undertook the vast work of creation. My advice to such people is to shake off their dreams and think carefully, because their wonder is based on a misconception.
How could those countless ages have elapsed when you, the Creator, in whom all ages have their origin, had not yet created them? What time could there have been that was not created by you? How could time elapse if it never was?
You are the Maker of all time. If, then, there was any time before you made heaven and earth, how can anyone say that you were idle? You must have made that time, for time could not elapse before you made it.
[...]
14
It is therefore true to say that when you had not made anything, there was no time, because time itself was of your making. And no time is co-eternal with you, because you never change; whereas, if time never changed, it would not be time.
[...]
19
In what way, then, do you, Ruler of all that you have created, reveal the future to the souls of men? You have revealed it to your prophets. But how do you reveal the future to us when, for us, the future does not exist? Is it that you only reveal present signs of things that are to come? For it is utterly impossible that things which do not exist should be revealed. The means by which you do this is far beyond our understanding. I have not the strength to comprehend this mystery, and by my own power I never shall. But in your strength I shall understand it, when you grant me the grace to see, sweet Light of the eyes of my soul.
[...]
25
I confess to you, Lord, that I still do not know what time is. Yet I confess too that I do know that I am saying this in time, that I have been talking about time for a long time, and that this long time would not be a long time if it were not for the fact that time has been passing all the while. How can I know this, when I do not know what time is? Is it that I do know what time is, but do not know how to put what I know into words? I am in a sorry state, for I do not even know what I do not know!
[...]
31
O Lord my God, how deep are your mysteries! How far from your safe haven have I been cast away by the consequences of my sins! Heal my eyes and let me rejoice in your light. If there were a mind endowed with such great power of knowing and foreknowing that all the past and all the future were known to it as clearly as I know a familiar psalm, that mind would be wonderful beyond belief. We should hold back from it in awe at the thought that nothing in all the history of the past and nothing in all the ages yet to come was hidden from it. It would know all this as surely as, when I sing the psalm, I know what I have already sung and what I have still to sing, how far I am from the beginning and how far from the end. But it is unthinkable that you,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Creator of souls and bodies, should know all the past and all the future merely in this way. Your knowledge is far more wonderful, far more mysterious than this. It is not like the knowledge of a man who sings words well known to him or listens to another singing a familiar psalm. While he does this, his feelings vary and his senses are divided, because he is partly anticipating words still to come and partly remembering words already sung. It is far otherwise with you, for you are eternally without change, the truly eternal Creator of minds. In the Beginning you knew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re was no change in your knowledge. In just the same way, in the Beginning you created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re was no change in your action. Some understand this and some do not: let all alike praise you. You are supreme above all, yet your dwelling is in the humble of heart. For you comfort the burdened, and none fall who lift their eyes to your high place.
Book XII
2
Humbly my tongue confesses to you in the height of your majesty that it was you who made heaven and earth, the heaven I see and the earth I tread, from which, too, came this earthly body that I bear. It was you who made them. But where, O Lord, is the Heaven of Heavens, of which we hear in the words of the psalm: To the Lord belongs the Heaven of Heavens, the earth he gives to the children of men? Where is that other heaven which we cannot see and compared with which all that we see is merely earth?
[...]
3
Undoubtedly the reason why we are told that this earth was 'invisible and without form', a kind of deep abyss over which there was no light, is that it had no form whatsoever; and the reason why you commanded it to be written that 'darkness reigned over the deep' could only be that there was total absence of light. For if there had been light, where else would it have been but high above, shedding brilliance over all? But since as yet there was no light, what else was the presence of darkness but the absence of light? Darkness, then, reigned over all, because there was no light above, just as silence reigns where there is no sound. For what else is the presence of silence but the absence of sound?
[...]
4
How, then, could it be described in such a way that even dull minds could grasp it, except by means of some familiar word? And of all that goes to make up this world what can be found nearer to utter formlessness than 'earth' and 'the deep'? Since they are the lowest in the scale of created things, they have beauty of form in a lower degree than the other, higher things, which are radiant in their splendour. Why, then, should I not assume that the words 'earth, invisible and without form' are meant to convey to men, in a way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that formless matter which you created without beauty in order to make from it this beautiful world?
7
If it was to be there first, in order to be the vehicle for all these visible, composite forms, what can have been its own origin? It can only have derived its being from you, for all things have their origin in you, whatever the degree of their being, although the less they are like you, the farther they are from you - and here I am not speaking in terms of space. This means, then, that you, O Lord, whose being does not alter as times change but is ever and always one and the same, the very same, holy, holy, holy, Lord God Almighty, made something in the Beginning, which is of yourself, in your Wisdom, which is born of your own substance, and you created this thing out of nothing.
You created heaven and earth but you did not make them of your own substance. If you had done so, they would have been equal to your only-begotten Son, and therefore to yourself, and justice could in no way admit that what was not of your own substance should be equal to you. But besides yourself, O God, who are Trinity in Unity, Unity in Trinity, there was nothing from which you could make heaven and earth. Therefore you must have created them from nothing, the one great, the other small. For there is nothing that you cannot do. You are good and all that you make must be good, both the great Heaven of Heavens and this little earth. You were, and besides you nothing was. From nothing, then, you created heaven and earth, distinct from one another; the one close to yourself, the other close to being nothing; the one surpassed only by yourself, the other little more than nothing.
13
This then, my God, is how I interpret your Scripture when I read the words: 'In the Beginning God made heaven and earth. The earth was invisible and without form, and darkness reigned over the deep.' Scripture does not say on which day you made them, and I understand the reason for this to be that 'heaven' here means the Heaven of Heavens - that is, the intellectual heaven, where the intellect is privileged to know all at once, not in part only, not as if it were looking at a confused reflection in a mirror, but as a whole, clearly, face to face; not first one thing and then another but, as I have said, all at once, quite apart from the ebb and flow of time - and 'earth' means the invisible, formless earth, also unaffected by the ebb and flow of time which always marks the change from this to that, since where there is no form there can be no this and no that. These, then, are the heaven and earth that are meant, as I understand it, when the Scripture says 'In the Beginning God made heaven and earth' without mention of day - heaven, that is, the Heaven of Heavens which was given form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and earth, that is, earth invisible and without order, which was utterly formless. In fact the Scripture explains in the very next sentence what earth is meant by this. And since it says that on the second day the firmament was made and that it was called heaven, it gives us to understand which heaven was meant by the first sentence, which makes no mention of days.
27
The account left by Moses, whom you chose to pass it on to us, is like a spring which is all the more copious because it flows in a confined space. Its waters are carried by a maze of channels over a wider area than could be reached by any single stream drawing its water from the same source and flowing through many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same way, from the words of Moses, uttered in all brevity but destined to serve a host of preachers, there gush clear streams of truth from which each of us, though in more prolix and roundabout phrases, may derive a true explanation of the creation as best he is able, some choosing one and some another interpretation.
[...]
31
For this reason, although I hear people say 'Moses meant this' or 'Moses meant that', I think it more truly religious to say 'Why should he not have had both meanings in mind, if both are true? And if others see in the same words a third, or a fourth, or any number of true meanings, why should we not believe that Moses saw them all? There is only one God, who caused Moses to write the Holy Scriptures in the way best suited to the minds of great numbers of men who would all see truths in them, though not the same truths in each case.'
For my part I declare resolutely and with all my heart that if I were called upon to write a book which was to be vested with the highest authority, I should prefer to write it in such a way that a reader could find re-echoed in my words whatever truths he was able to apprehend. I would rather write in this way than impose a single true meaning so explicitly that it would exclude all others, even though they contained no falsehood that could give me offence. And if this is what I would choose for myself, I will not be so rash, my God, as to suppose that so great a man as Moses deserved a lesser gift from you. As he wrote those words, he was aware of all that they implied. He was conscious of every truth that we can deduce from them and of others besides that we cannot, or cannot yet, find in them but are nevertheless there to be found.
32
[...]
O Lord my God, how much I have written on so few words! What endurance I should need and how much time, if I were to comment upon the whole of your Scriptures at such length! Let me, then, continue to lay before you my thoughts upon the Scriptures, but more briefly; and in so doing let me be content to give one explanation only, the one which I see by your inspiration to be true and certain and good, even though many may occur to me in places where more than one is possible. Let me lay this confession before you in the firm belief that if the explanation I give accords with the meaning which Moses had in mind, I shall have done what is right and best. This is what I must try my utmost to do. But if I fail, let me at least say what your Truth wills to reveal to me by the words of Scripture, just as he revealed what he willed to Moses.
Book XIII
1
I call upon you, O God, my Mercy, who made me and did not forget me when I forgot you. I call you to come into my soul, for by inspiring it to long for you you prepare it to receive you. Now, as I call upon you, do not desert me, for you came to my aid even before I called upon you. In all sorts of ways, over and over again, when I was far from you, you coaxed me to listen to your voice, to turn my back on you no more, and to call upon you for aid when, all the time, you were calling to me yourself. You blotted out all my evil deeds, in order not to repay me with the punishment I deserved for the work of my hands, which had led me away from you; and even before I did them, you took into account all the good deeds by which I should deserve well of you, in order to recompense yourself for the work of your hands which made me. For before I was, you were: I was nothing, that you should give me being. Yet now I am; and this is because out of your goodness you provided for all that you have made me and all from which you have made me. You had no need of me, nor am I a creature good in such a way as to be helpful to you, my Lord and my God. It is not as though you could grow tired by working and I could serve you by preventing your fatigue, nor would your power be any the less if my service were lacking. I cannot serve you as a peasant tills the land, for your works bear fruit even if I fail to serve you with my husbandry. I can only serve you and worship you so that good may come to me from you, and but for you no good could come to me, for I should not even exist to receive it.
3
At the beginning of creation you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 light began. I think these words are properly to be understood to refer to the spiritual creation, because it was already life of a certain kind, able to be given light by you. But just as, previously, it could make no claim on you, by its own deserts, to be the kind of life which could receive your light, so, now that it existed, it could not claim to receive this gift by its own merits. In its formless state it would not have been pleasing to you unless it became light. And it became light, not simply by existing, but by fixing its gaze upon you and clinging to you, the Light which shone upon it. In this way it owes to your grace, and to your grace alone, both the gift of its very existence and the gift of a life that is lived in happiness. For, by undergoing a change, which bettered it, it was turned towards that which cannot change, either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that is, towards you. Only you can never change, because you alone are absolute simplicity, for whom to live is the same as to live in blessed happiness, since you are your own beatitude.
5
When I read that your Spirit moved over the waters, I catch a faint glimpse of the Trinity which you are, my God. For it was you, the Father, who created heaven and earth in the Beginning of our Wisdom - which is your Wisdom, born of you, equal to you, and co-eternal with you - that is, in your Son. I have had much to say of the Heaven of Heavens, of the earth invisible and without form, and of the deep, showing how its darkness was in keeping with the spiritual creation, which, in its formlessness, had no cohesion or stability. Such it would have remained unless, by being turned to God, from whom it already drew such life as it had, it had received beauty as well as life by the reflection of his glory. In this way the Heaven of Heavens came into being, that is, the heaven of the heaven which was later created between the waters above and the waters below. When I spoke of these things, I took the word 'God', who made them, to mean the Father and the 'Beginning', in which he made them, to mean the Son. But, believing that my God is a Trinity, I searched for this truth in the sacred words of his Scripture and found it where it says that your Spirit moved over the waters. Here, then, is the Trinity, my God, Father, Son, and Holy Ghost, the Creator of all creation.
11
Who can understand the omnipotent Trinity? We all speak of it, though we may not speak of it as it truly is, for rarely does a soul know what it is saying when it speaks of the Trinity. Men wrangle and dispute about it, but it is a vision that is given to none unless they are at peace.
There are three things, all found in man himself, which I should like men to consider. They are far different from the Trinity, but I suggest them as a subject for mental exercise by which we can test ourselves and realize how great this difference is. The three things are existence, knowledge, and will, for I can say that I am, I know, and I will. I am a being which knows and wills; I know both that I am and that I will; and I will both to be and to know. In these three - being, knowledge, and will - there is one inseparable life, one life, one mind, one essence; and therefore, although they are distinct from one another, the distinction does not separate them. This must be plain to anyone who has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it. In fact he need not look beyond himself. Let him examine himself closely, take stock, and tell me what he finds.
But when he has found a common principle in these three and has told me what he finds, he must not think that he has discovered that which is above them all and is unchangeable, that which immutably is, immutably knows, and immutably wills. For none of us can easily conceive whether God is a Trinity because all these three - immutable being, immutable knowledge, and immutable will - are together in him; whether all three are together in each person of the Trinity, so that each is threefold; or whether both these suppositions are true and in some wonderful way, in which the simple and the multiple are one, though God is infinite he is yet an end to himself and in himself, so that the Trinity is in itself, and is known to itself, and suffices to itself, the supreme Being, one alone immutably, in the vastness of its unity. This is a mystery that none can explain, and which of us would presume to assert that he can?
28
And you saw all that you had made, O God, and found it very good. We, too, see all these things and know that they are very good. In the case of each of your works you first commanded them to be made, and when they had been made you looked at each in turn and saw that it was good. I have counted and found that Scripture tells us seven times that you saw that what you had made was good, and when you looked for the eighth time and saw the whole of your creation, we are told that you found it not only good but very good, for you saw all at once as one whole. Each separate work was good, but when they were all seen as one, they were not merely good: they were very good.
The same can be said of every material thing which has beauty. For a thing which consists of several parts, each beautiful in itself, is far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individual parts which, properly combined and arranged, compose the whole, even though each part, taken separately, is itself a thing of beauty.
35
O Lord God, grant us peace, for all that we have is your gift. Grant us the peace of repose, the peace of the Sabbath, the peace which has no evening. For this worldly order in all its beauty will pass away. All these things that are very good will come to an end when the limit of their existence is reached. They have been allotted their morning and their evening.
37
In that eternal Sabbath you will rest in us, just as now you work in us. The rest that we shall enjoy will be yours, just as the work that we now do is your work done through us. But you, O Lord, are eternally at work and eternally at rest. It is not in time that you see or in time that you move or in time that you rest: yet you make what we see in time; you make time itself and the repose which comes when time ceases.
38
We see the things which you have made, because they exist. But they only exist because you see them. Outside ourselves we see that they exist, and in our inner selves we see that they are good. But when you saw that it was right that they should be made, in the same act you saw them made.
It was only after a lapse of time that we were impelled to do good, that is, after our hearts had received the inspiration of the Holy Spirit. Before then our impulse was to do wrong, because we had deserted you. But you, who are the one God, the good God, have never ceased to do good. By the gift of your grace some of the works that we do are good, but they are not everlasting. After them we hope that we shall find rest, when you admit us to the great holiness of your presence. But you are Goodness itself and need no good besides yourself. You are for ever at rest, because you are your own repose.
What man can teach another to understand this truth? What angel can teach it to an angel? What angel can teach it to a man? We must ask it of you, seek it in you; we must knock at your door. Only then shall we receive what we ask and find what we seek; only then will the door be opened to us.
Table of Contents
总目录
分册总目录
Michel de Montaigne On Friendship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
论 友 谊
(英汉双语)
[法]米歇尔·德·蒙田 著
M. A. 斯克里奇 英译 高黎平 汉译
中 国 出 版 集 团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目 录
论友谊
1.我注视着我属下的一位画家在作画,突然觉得有一种超越他的欲望。他给画挑选了墙中央最好的一块地方,想充分施展一下自己的才华;然后,他用怪异图案填满了画周围的空间,这些怪异图案都是些荒诞不经的绘画,它们的诱人之处只在于千姿百态、新颖独特。事实上,若不是变形和怪异图案一起对各色各样奇形怪状的肢体做修修补补,配以纯粹偶然连贯的次序和比例,那么这些散文又算什么呢?
一个长着鱼尾巴的美丽姑娘。 〔1〕
2.我可以设法达到那个画家第二阶段的水平,不过我尚未达到他第一阶段较高的水平:我的绘画本领长进甚微,要不我就敢于着手画一幅色彩浓厚的装饰画,然后按照艺术的规则打磨润色、装饰美化。于是,我决定从埃蒂安·德·拉博埃西那儿借一幅“画”,它将给我其余的作品带来荣誉:我意思是这幅画就是他那篇题名为《论甘愿受奴役》的论文,而不是指别人在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又给起名《反独裁》题目的那篇论文。还在很年轻的时候,他就把这篇文章写成一篇评论文以抨击专制并向自由致敬。这篇论文在具有评价能力的读者中长期传阅——颇受赞誉,备受推崇,因为它确实是一篇上乘之作,正如它看上去那样出色。然而,它远不是一篇他所撰写的上乘之作。如果在我认识他时的那个更成熟年龄,他就已构思出像我这样的计划,写下自己所思所想的话,我们现在肯定会看到许多文学精品,以让我们近距离领略古典作品的壮丽;因为特别就天赋而言,我知道没有人能与他比肩。然而,除了这一篇之外,他就没有什么传世之作了——甚至那也是出自偶然:我认为当他完成后就再也没有看过它——以及给我们的内战弄得臭名昭著的关于《一月敕令》的《思考文集》:我或许可能发现这部集子在其他地方还有一定的市场。这些就是在他留给后人的文学作品中我所能重新看到的一切了,我是他的继承人,在他弥留之际,他非常钟情地将书籍和手稿——除了我出版过的他那部小册子之外——遗赠给我。
3.可是,我对那篇论文尤为心存感激,因为它让我们初次结识彼此:在认识他之前我早就见过他,同时也第一次知道他的大名;因此,为了我们之间那可爱的友谊如上帝所乐见的那般长久,我们将之培养得那么完美无缺,以至于可以肯定我们之间的这种友谊在作品中几乎看不到,在现今的人之间也根本无迹可寻。这份友谊的发生需要如此多偶然的条件,所以它已经成为只有靠运气才能在三百年里实现一次的物件。我们之间的伙伴关系胜过一切,这似乎是我们的本性使然——亚里斯多德说过,好的立法者对友谊比对正义表现得更为关切。伙伴关系之间尽善尽美的极致在于友谊;因为以快乐或利益、以大众需要或个人需要铸就或培养起来的一切友谊,不太美好、也不太崇高——因而也就不太“友谊”——因为除了友谊本身之外,它们还带有某种意图、目标和结果。它们也不符合古代的四种爱:自然之爱、社会之爱、好客之爱和性欲之爱。
4.子女对父亲,更多的是关于尊敬的问题;友谊是通过相互信赖培养起来的,而由于他们过分不平等,所以友谊就不存在于他们之间;友谊还可能妨碍他们自然的义务:因为父亲所有私密的想法,由于担心招致不适当的亲近而无法与他们的子女分享,所以孩子们无法向父亲提出劝告乃至警告——构成友谊的重要义务之一。过去在一些民族中,子女按风俗杀死父亲,而在另一些民族中,父亲按习惯杀死子女,他们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避免一方给另一方构成障碍:自然而然,一方的生存取决于另一方的灭亡。
5.过去,有些哲学家对如此自然的亲情关系持藐视态度——那就亲眼目睹一下阿里斯底波吧:自从孩子们从他身上降生以来,他一直亏欠他们感情,正当受到这种感情压抑时,他开始倾诉说:就算我们怀上虱子和虫子,那也得把他们生下来。还有一位哲学家,普罗塔戈试图劝他与他的兄弟言归于好,可是遭到反驳:“我们虽同母所生,可他不再与我有什么瓜葛。”
6.兄弟这个称呼真的是一个美丽的称呼,并且充满爱意:这就是我和拉博埃西结成兄弟情谊原因之所在。但是,随着分享财产或分割财产而来的是,一个人变富裕导致另一个人变贫穷,它会令人惊讶地离间情同手足的兄弟并使兄弟之情削弱。兄弟们必须同舟共济,沿着同一航向奋力前行:他们势必常常相互冲撞和争抢。此外,为什么在他们之间会找到产生真正完美、密不可分的关系呢?父子之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情形:兄弟也可能如此。“他是我的儿子,而他是我同胞,可他很野蛮、很邪恶、很愚蠢!”到了他们成为由法律和天然关系所支配的亲情关系时,那就更少有自己的选择了,也更少有“甘心情愿的自由”了。我们甘心情愿的自由本身才能够恰当地产生感情和充满爱意的友谊而非其他。这并不是说我无法分析别的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只是由于我有过最好的父亲,直至辞世前他依然是最宽容的父亲,他像我一样出身名门望族,这个家族就兄弟般情谊而论堪为一世代相传的楷模:
众所周知我对兄弟如父亲般的关爱。 〔2〕
7.你不能把友谊与男女的爱情相提并论,即使这种爱情出于我们自己的选择,你也不能将它们归入同一个范畴。我必须承认爱情的火焰——
因为我不是不认识那位将甜蜜的辛酸与情人的呵护糅合在一起的女神。 〔3〕
更活跃、更激烈、也更热切。可它是一缕匆匆忙忙、变幻无常的火焰,上下起伏、飘忽不定;它是一缕狂热的火焰,易于遭到扑灭,只能照亮我们生活的一角。而对朋友的爱则是一股人间普遍的热情,温和平静,又是一股永恒而稳定的热情,一切都那么轻柔坦荡,既不尖锐也不强烈。而且,性爱不过是一种我们对难以得到的东西的狂热渴望:
就像猎人追野兔,
度过严寒与酷暑,
越过崇山与峡谷,
猎物逃跑他追捕,
一旦抓住不珍护。 〔4〕
8.爱情一进入友谊的领地(即各种念想同时起作用的地方),就变得衰弱无力。享受爱情就等于失去爱情:爱情的目标在于人的身体,因而便受到满足的支配。相反,友谊的获得和我们的意愿是成正比的:因为友谊是关于思想的问题,随着我们的灵魂在实践友谊中被净化,友谊只有在我们享受它的时候才能喷涌而出,得到滋养并茁壮成长。在如此完美的友谊深处,那些变幻无常的爱情曾经在我的心中寻找到一席之地——更不必说在拉博埃西的心中了,他在他的诗篇中向大家坦白了太多太多。于是,友谊和爱情这两种情感进入我的内心,它们都意识到彼此的存在却从来不互相攀比,前者在高空自豪的翱翔中保持自己的航向,轻蔑地看着后者沿着它下面的道路奔跑。
9.至于婚姻,作为一项交易除了准入是自由的之外(婚姻期限受到约束,取决于我们意志之外的东西),它是一场受其他意图束缚的交易;在婚姻之内,人们不得不很快解开无数纠结缠蔓的死结,这些死结足以切断活生生的爱情之线,扰乱它的进程;而在友谊之中,除了存在自我之外,既没有买卖也没有交易。再者,女人的确通常难以对支撑起神圣友谊的亲昵和相互信赖做出回报,她们的心灵似乎也没有坚定到足以承受得住这般长久紧绷的死结。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如此,如果有可能使这样自愿又自由的关系得到实现,在这种关系中不仅心灵充满乐趣,肉体也在其中得到愉悦——整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可以肯定地说这可爱的友谊将会更加充实也更加丰富。但是,尚无先例显示女性能达到如此的境界,并且参照古代哲学流派达成的共识,女性从不在此列。
10.希腊人的同性恋应该为我们的习俗所憎恶;因为当他们进行同性恋时,要求爱人间要有悬殊的年龄和有差异的偏好,所以这既不是完美的结合,也不是我们现在追求的和谐。“这种友谊的爱情算什么呢?”为何没有人会爱上一个丑陋的年轻人或是一个英俊的老头子呢? 〔5〕 因为在我提及它时,即使我想柏拉图学院描绘的肖像亦不能不与我的相符:维纳斯儿子在情人心中激起对青春美少年的最初迷恋(此时他们允许一切无度的热情可能产生的过分打情骂俏)只是建立在身体美的基础上,这是身体产生的假象(因为它不能建立在尚未呈现出来,甚至正在孕育中,因太幼稚而难以萌芽的精神的基础上);假如有人疯狂地迷恋上一个青春少年,那么追求爱情的手段就是财富、礼物、加官晋爵和其他,这是为学院派所指责的低劣手段。假如爱情之火在更高尚者心中点燃,那么爱情的动机同样也是更高尚的:给对方哲学方面的指导,为对方上尊敬宗教的课,教对方遵守法律并为国家利益而献身;这些都是英勇无畏、智慧和正义方面的榜样,有了这些榜样,求爱者要努力使自己因为优雅和美丽的心灵而值得被接受(他身体的美早已消逝),并希望通过这种精神上的结合促成更稳定更持久的组合。当这种搭配产生结果时——在适当的时期(当他们不要求求爱者费工夫考虑许诺时,他们却严格要求被爱者这样做,因为他必须从观察中对那种内心的,难以辨别和发现的美进行判断)——然后在被爱者的心中便产生一种以心灵美为媒介而构想出来的精神上的欲望。在他看来,这种美是卓越的:外表的美是次要的也是偶然的——这与求爱者的看法恰恰相反。由于这种原因,学院派哲学家们对被爱者持更加尊重的态度,并且表明上帝也是这么做的;他们严厉训斥诗人埃斯库罗斯在阿喀琉斯和帕特洛克罗斯的爱情中,赋予阿喀琉斯以求爱者的角色,他当时还是尚无胡须的青涩少年,是全希腊最美的人。
11.一旦这种普遍的交流得以确立,就利用爱情更有价值的一面来履行义务,支配爱情。学院派哲学家们说:爱情会为个人生活和大众生活结出有用之果;爱情是国家的力量,在那些国家,爱情既是可以接受的风俗,也是对正义举动与自由的重要维护——哈莫迪和阿里斯托格同的爱情故事可以为证。这就是他们称爱情为神圣原因之所在。他们认为,只有暴君的暴行和人们的卑鄙行为才与爱情势不两立。然而,在说的都说了,做的都做了之后,我们可以向学院派哲学家们做出的唯一让步是,爱情原本就是以友谊为结果的恋爱——这一点完全符合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的爱情定义:“爱情就是要努力将友谊建立在美的外表上。” 〔6〕
12.我现在回到更加稳定也更加公平的爱情话题上:“随着岁月的流逝,友谊中的人物变得坚强起来,如此的友谊才能被称之为友谊。” 〔7〕
13.此外,我们通常所称的朋友和友谊不过,不过是由于某种机会或某种相配而结识的熟人和熟悉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我们的心灵相互支持。在我所谈论的友谊中,各种心灵在如此普遍的交流中融为一体,从而抹去了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接缝,以致连接得天衣无缝,无迹可觅。如果有人逼我说为什么我爱他,我觉得爱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除非我回答说:“因为那是他:因为这是我。”引发这种结合的媒介超出我所有的推理,也超出了我能够专门谈论的一切——大概是某种难以解释的的命运之力量吧。
14.在我们彼此看到对方前,我们都在寻找对方——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已经从别人那里听到种种议论(这些议论给我们的情感带来了比应有的更为激烈的冲击),而且,我相信,还因为上帝的某种天命:我们借由名声知晓彼此,并且初次见面碰巧是在一个拥挤不堪的城市节日场合,我们发现两人如此互相吸引,如此相互了解,如此联系在一起,从此我们再不会跟别人像跟我们之间那么亲密无间了。他写过一部优秀的拉丁文《讽刺文学》,该作品已出版,他通过这部作品为自己做了辩解,并且解释了我们之间迅速发展到完美境界的关系的突然性。持续的时间短,开始得又晚(因为我们两个都长大成人——他比我大几岁)——没时间可以浪费在遵循松散而普通的友谊模式中,这种模式需要经过长期的交往后进行深思熟虑。这种友谊除了自身之外别无法则可循;除了自身之外,也别无他物可比较。这样就不存在特别的顾虑——也不存在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顾虑,更不存在没完没了的顾虑了——不过,倒是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可贵之处:它们全都混淆在一起,这些东西捕获我的意志,促使我的意志钻进他的意志,然后在他的意志中失去意志;这些也捕获他的意志,促使他的意志钻进我的意志,而后在我的意志中失去意志,彼此都带着同样的渴望和仿效的心态。我是真心实意在说“失去意志”;我们都对自己毫无保留:不分彼此。
15.在罗马执政官(对底波里斯·格拉居斯的谴责迫害了已成为他亲信的那些人后)面前,拉里乌斯最终问格拉古的最亲密朋友凯厄斯·布莱修斯:他到底为他都做了多少事。他回答道:“无所不为。”——“什么!无所不为?”拉里乌斯继续道:“如果他命令你放火燃掉我们的神殿,你会怎么办?”——布莱修斯反驳道:“他从来没叫我做这事呀。”拉里乌斯补充道:“但是,假使他已经命令你了。”他回答道:“那我就遵命。” 〔8〕 现在如果他真的像历史所断言的那样是格拉居斯那么亲密无间的朋友,那么他就没有理由用最后那句鲁莽的话激怒执政官,而且决不该放弃对格拉居斯希望他所做之事的信任。但是,指责他的回答像在煽风点火的那些人,并不完全明白友谊的奥妙,也无法接受凭他的影响以及他的学识,他可以对格拉居斯的想法了如指掌的前提。与其说他们是公民关系,倒不如说是朋友关系;他们比朋友还要朋友;比起国家的敌人,他们更是朋友;比起野心勃勃、勾心斗角的朋友,他们也更是朋友。彼此完全将自己托付给对方之后,他们各自完全支配彼此的欲望;假定这两个人由品德来指引并由理智来引导(没有理智就不可能将他们维系在一起),布莱修斯就会如实回答了。如果他们的行为出现裂痕,那么依我看,他们既不是彼此的朋友,也不是他们自己的朋友。再者,如果有人这样质问我:“假设你的意志命令你去杀死你女儿的话,你会杀死她吗?”那么我的回答听起来肯定跟他们的并无二致,我说我会。那并不证明我同意这么做了,因为我对我的意志并不存疑,比我对这样一位朋友的怀疑更少。世上的一切争论都无法左右我对我的朋友的意图和决定的信任。他没有一次当我的面做出行动的决定——不论看起来是什么行动决定——而我不能即刻发现其动机的。我们就是如此地心有灵犀,以如此强烈的感情相互关注,抱相同的感情各自向对方赤诚袒露心扉,这样不仅我能像了解自己的思想一样了解他的思想,而且我对把自己托付给他比托付给自己更为信任。
16.别让任何人将普通的友谊与这种友谊相提并论。我了解他们——这一类人中最完美的——也了解其他人,可我得奉劝你们不要混淆他们的规定:你会自欺欺人。在其他友谊中,你必须小心翼翼明智前进,将主动权掌握在手中:这种关系并非如此牢靠,所以没有理由怀疑这一点。“爱一个朋友,”奇洛说过:“就像有一天你必然要憎恨他一样;恨他,好像你必然要爱他一样。” 〔9〕 这条训诫在那种至高无上的友谊中是如此令人厌恶,可相比你们会用到的亚里斯多德经常重复的:“啊!我的朋友,没有一个是朋友!” 〔10〕 这句格言,这条训诫在践行司空见惯的友谊中倒是健康有益的。
17.各种付出和帮忙可以培养其他的友谊,可这些在这段崇高的友谊关系中简直不值一提:这是由于我们的意志已经浑然一体。正如我独自感觉到的友谊之爱并没有增加一样——无论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会怎么说——我也不会为得到了帮助而感到庆幸,正如我不会对我为自己做了好事儿欣喜一样:所以这样的朋友关系真的太完美了,让他们失去了付出的意识,憎恶和剔除他们之间各种形式的隔阂,诸如帮忙、义务、感恩、请求、感激等东西。他们的意志、财产、妻子、孩子、荣誉和生命,这一切他们都是共有的;根据亚里斯多德最恰当的定义,他们之间的联系在于两个分身共有一个灵魂, 〔11〕 所以他们既不需借让也不需给予对方任何东西。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立法者禁止夫妻互赠礼物,以此用某种可以想象的相似去颂扬婚姻是神圣的关系,期望能借此表明所有一切都必须属于他们俩,因此在两人之间没什么能够分开或割裂的。在我所谈论的这种友谊中,如果一方能给予另一方东西,其实是受惠的一方给他的朋友施以了恩惠。重要的是,他们各自都在寻找对方的好处,结果是提供途径和机会的那一方其实更为慷慨大方,因为他给了朋友去帮他实现最大愿望的快乐。当哲学家戴奥真尼斯手头拮据时,他不说叫朋友给他一点钱,而说叫朋友还给他一点钱! 〔12〕 为了说明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如何发生,我只想引用古代的一个例子。
18.柯林斯人欧达米达斯有两个朋友:卡里色努斯和阿里休斯,前者是西西奥尼亚人,后者也是柯林斯人。当欧达米达斯在穷困潦倒中即将去世时,由于他的两个朋友很富有,所以他就立了如下遗嘱:“我遗赠给阿里休斯:由他照顾我母亲并给她养老送终;我遗赠卡里色努斯:由他照看我女儿直到她结婚,并尽可能给她提供一套最齐备的嫁妆。假如他们当中有一个碰巧去世,那么我指定幸存者替他履行我的遗嘱。”最初看到遗嘱的那些人嘲笑这份遗嘱;可是,当那两个继承人得知此遗嘱时,他们只是快乐地接受了该遗嘱。其中的卡里色努斯五天之后真的去世了;继承遗嘱的希望因而就落在了阿里休斯身上,他精心照料朋友托付的母亲;然后从五英担银子的财产中,他拿出两英担半给自己的独生女办婚礼,又拿出另两担半给欧达米达斯的女儿,并在同一天为她们举办婚礼。 〔13〕
19.这算是最完美的例子,除了一个条件:里面不只一个朋友。我刚才所谈论的完美友谊是不可分割的:每个人都将自己如此彻底地交给自己的朋友,以至于再无剩余的东西去跟另外一个人分享:相反,他感到伤心的是自己分身乏术,不能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甚至一分为四;他没有几个灵魂,也没有几个意志,否则他就能将它们全都送给他所爱的那个人。
20.普通的友谊是可以共同分享的。你可以爱一个朋友的英俊潇洒;爱另一个朋友的和蔼可亲;爱第三个朋友的宽宏大量;爱第四个朋友的慈父般深情厚意;爱第五个朋友的兄弟般手足之情等等,等等。但是,在这段友谊中,爱占据灵魂并用至高无上的统治主导它:这种事情是无法复制的。如果两个朋友同时叫你帮助他们,那么你马上赶去帮哪一个呢?如果他们的请求发生冲突,那么谁又会先得到你优先的帮助呢?如果一个人叫你避而不谈对另一个人有益的事情,那么你如何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呢?唯有最高尚的友谊能够摆脱所有其他的束缚。我已发誓不对任何人透露的秘密,我可以不惧对誓言的违背去告诉他而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人自己的身高要是能加倍,这绝对是一大奇迹:可人们没意识到,当他们谈到一个人身高是现在的三倍时,他究竟是多高的人。再高也无法与之相匹配。如果有人提议说我在两个朋友中能像爱一个那样爱另一个,还提议说他们能够彼此相爱,并且就像我爱他们那样爱我,那么他就变成一个多面人,甚至变成一个同盟,这样的同盟是最多“个体”的同盟,也是最团结一致的同盟。哪怕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在这世上也难以找到。
21.这个故事的其他部分与我刚才所说的如出一辙:当欧达米达斯因自己的需要而利用朋友们时,他就是将恩泽和实惠赠予了他们。他将继承人们的慷慨留给了他们自己,这份慷慨借由他们帮助他而送到他们自己的手里。毋庸置疑,相比起阿里休斯,友爱的力量在他的行为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概而言之,这些行为超越了任何未曾尝试过它们的人的想象力;他们令我对一位年轻士兵的回答肃然起敬,当赛勒斯问那个士兵愿出多少钱卖掉那匹为他在比赛中获奖的马时道:“为了一个王国,你愿意把马卖掉吗?”——“不卖,真的,陛下;可如果我能找到一个值得结交的人,那么为了得到一位朋友,我还是愿意将马送出。” 〔14〕 好一个“如果我能找到”的假设;因为你能轻而易举地找到泛泛之交。可对于我们这种友谊,这种可以让我们在其中毫无保留地交流最深最隐秘思想的友谊,毫无疑问我们的一切动机都必须是纯洁到极点的。
22.在那些只依靠目标来维系的关系中,我们只需提防出现特别影响目标实现的那些瑕疵。我的医生或我的律师信什么教与我无关:这种顾虑与他们对我的友好的服务毫不相干。在这种交易中,我以与家里和仆人们交流的相同方式来对待:我几乎不去调查我的男仆的贞操问题,我想知道他是否勤奋工作;我对一个赌徒赶骡夫的关注不会超过对一个白痴的关注,我对一个骂骂咧咧的厨子的关注也不如对一个不称职的厨子的关注。告诉世人该怎么做(相当多的人那样做)并非我所关切的事,而我在这世上该怎么做就跟我不无关系了:
这就是我要做的事:做你该做的事。 〔15〕
为了桌面上亲密的友谊,我挑易相处的人而不挑聪明的人;上床睡觉,我先挑美女,后挑贞女;在社交谈话中,我挑有本领的人——即使是不诚实的人。诸如此类。
23.就像那位骑在木马上与自己的小孩玩耍的哲学家 〔16〕 对那个看到此景感到很吃惊的人所说的一样,在他自己有孩子之前不要作出评论,评价那些将会在他心灵中涌现的情绪将会使他成为此番举止的一个好的评判者:所以我多么希望我对着说话的那些人能明白我在说什么;不过,意识到这份友谊离一般的现实有多远——同时也意识到这份友谊有多稀罕——我不指望可以找到一个对它公正的评价,因为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个主题的作品,与我的所思所感相比似乎微不足道。在这个例子中,这些结果胜过哲学上的那些至理名言。
当我的理智处于正常时,我不会用任何东西与一位令人快乐的朋友相比拟。 〔17〕
24.在古代,米南德断言,哪怕一个人仅仅遇到过朋友的影子,他也是幸福的。 〔18〕 他这么说肯定是对的,尤其是如果他实际上品尝过友谊的滋味。事实上,如果我比较一下我的余生——尽管靠上帝的恩惠我甜蜜舒适地生活,平静的心灵免受哀伤的打扰(除了这位朋友的死亡),自满自足于与生俱来的自然恩赐也再别无他求——要是我说把这种生活与我被赠与的跟那样一个男人成为朋友和伙伴的四年时光相比,这种生活不过是过眼烟云,也不过是一个漆黑沉闷的夜晚。
25.从我失去他的那一天起,
那是永远残酷却也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天。
(既然上帝这么明示), 〔19〕
我只不过疲倦地苟且偷生。我得到的那些快乐并没给我带来慰藉:它们因为他的故去反令我倍感伤心。每样东西我们都是各分一半:我感觉我正从他那儿窃取他的那一份:
曾与我分享一切的他离我而去时,
我想,我在享受快乐也是不对的。 〔20〕
我已经如此习惯于在一切事物中成为二分之一个,以至于我现在感觉我只不过是半个人:
既然不合时宜的打击
夺走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我为何依旧徘徊在乐趣渐少,
残缺不全的生存中?
那一天就是我俩一起倒下的时间。 〔21〕
26.既不存在我不惦念他的行为,也不存在我不怀念他的思想——就像他肯定怀念过我一样;因为正如他在能力和品德上远远超过我,他为友谊所作的努力也已胜过了我:
为如此亲爱的人忧伤
会有什么羞耻或限度?……
我是多么不幸的人啊!
失去这样一位好兄弟。
一切的欢乐随你消逝,
活着时你的爱呵护它;
你啊,我亲密的兄弟,
你的死毁灭我的快乐;
我的灵魂和你埋葬在一起。
因为失去了你,我已追溯
心中曾有过的思想和灵魂所体验过的快乐;
是否我再也不能和你说话,
再不也能听你说你做了些什么?
是否我再也看不到你,
兄弟,比生命更贵重的你?
但是无论如何,我一定永远爱你。 〔22〕
27.让我们听一会儿这个十六岁的男孩说吧!
28.我已经发现,这部作品的出版已造成了邪恶的后果,因为出版它的人试图扰乱和改变国家政治局面却不在乎是否能把它变得更好;而且他们已将这部作品列为他们自己的重要核心著作之一,因此我将违背将其放在这里的决定。这样,在那些无法知道他的观点或行为的人中,作者的名誉就不应该受到损害,我告诉他们,该主题纯粹被他当作年轻时的练习看待;这只不过是一个稀松平常的主题,在成百上千本书中都提及过。我并不怀疑他相信自己所写的东西,因为他太讲良心了,即使是在一部轻松的作品中,他也不会说假话。此外我还知道,如果他有选择机会的话,他宁愿生在威尼斯,而不愿生在萨拉特。这种想法是对的。可是,他还有一条铭刻在心中的最高准则:服从并且最审慎地屈从与生俱来的法则。从来就没有一个比他更好的公民,比他更忠于自己国家安宁的公民,或者比他更反对他所处时代的骚乱和异端的公民。他本应以其能力将他们扼杀,而不是提供资源去把他们鼓动起来。他的思想气质是在数百年的模型上浇铸出来的,与我们的截然不同。
29.所以,我将用另一部作品取代那篇严肃的论文,那部作品与《甘愿受奴役》写于同一个时期,不过写得更加华丽,也更加幽默。
注释
〔1〕 贺拉斯:《诗艺》第四行。(诗人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创造出一些妖怪形象,比如一个长着鱼尾巴的美女,也就是美人鱼。)
〔2〕 贺拉斯:《歌集》第二卷,第二首,第6-7行(为适用于蒙田而加以改写)。
〔3〕 卡图卢斯:《歌集》第六十六首,第17-18行。
〔4〕 阿里奥斯托:《疯狂的罗兰》第十首,第7节。
〔5〕 西塞罗:《图斯库勒论辩》第四卷,第三十三首,第70行。(在希腊哲学的同性恋者中,较老的人是爱情的施予者,而较年轻的、被深爱着的人则对他们的教诲表示钦佩或感谢。)
〔6〕 西塞罗:《图斯库勒论辩》第四卷,第二十四首,第71行。
〔7〕 西塞罗:《论友谊》第二十首,第74行。
〔8〕 西塞罗:《论友谊》第十一首,第33-39行。
〔9〕 奇洛让人不寒而栗的言论通常来自希腊七贤之一,毕阿斯。
〔10〕 伊拉斯谟:《名言录》第七首,《史塔吉拉人亚里(士)多德》第二十八首。
〔11〕 伊拉斯谟:《名言录》第七首,《史塔吉拉人亚里(士)多德》第十九首。
〔12〕 伊拉斯谟:《名言录》第三首,《愤世嫉俗者第欧根尼》第八十二首。
〔13〕 来自萨摩萨塔的卢西恩:《论友谊》第二十二首。
〔14〕 色诺芬:《居鲁士的教育》第八卷,第三首,第270行。
〔15〕 特伦斯:《自我折磨》第一卷,第一首,第28行
〔16〕 阿格西莱(比较伊拉斯谟:《名言录》第一卷,《阿格西莱》第六十八首)。
〔17〕 贺拉斯:《讽刺集》第一卷,第五首,第44行。
〔18〕 普鲁塔克(阿米欧译):《兄弟般的友谊》,82 C-D。
〔19〕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五首,第49-50页。原文为拉丁文。
〔20〕 特伦斯:《自我折磨》第一卷,第一首,第97-98行。
〔21〕 贺拉斯:《歌集》第二卷,第十七首,第5-9行。
〔22〕 卡图卢斯,第六十八首,20f. ;第六十五首,9f. (适用于本书)
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
来判断是非那简直是疯了
1.我们把轻易相信任何事归因于头脑简单,把轻易被人说服归因于无知,这或许不无道理,因为我想曾经有人教过我,信任就像戳在我们灵魂上的印记:灵魂越柔软越少抵抗,就越容易将任何事印上:“正如放在天平的砝码必然要把天平压低一样,思想必然要屈服于确凿的证据。” 〔1〕 灵魂越空虚越少给它提供平衡物,那么在最初深信的压力下,其天平就越容易变得摇摆不定。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子、普通人、女人和病人更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2.另一方面,不断轻视某事并且指责它像是假的,就因为在我们看来它似乎并不像是真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着一种愚蠢的自大。这在那些自认为能力在普通人之上的人当中算是小毛病了。
3.我常常做过这样的事:如果我听人讲鬼走路、预言、妖术、魔术以及让我全神贯注的某种传说——
梦、不可思议的恐怖、奇迹、巫婆、
塞萨利死者或符咒的夜间拜访 〔2〕
——我过去常常为受如此愚蠢行为欺骗的人感到悲哀。现在我发现,我过去至少也跟他们过去一样令人同情。这并不是说经历随后向我表明了任何超越我原本相信的事(在我看来也不是因为缺乏什么好奇心),但是,理智已经教会我们,如果你这样指责无论什么绝对错的和绝不可能的东西,那么你正宣称你了解新领域、上帝的意志和作为我们母亲的大自然的力量;理智还教会我们,世上没有什么比依赖我们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去给事情下结论的举动更愚蠢的事了。
4.如果我们把这些法则运用到任何超越我们理智的事情中,那么在常常纳入我们生活范畴的事情中,不知有多少应当被认为是怪异的或令人惊讶的!如果考虑到我们不得不透过一团迷雾甚至只是为了弄明白已被我们掌握的东西,我们肯定会发现,不是知识而正是习惯带走了它们的怪异之处;
因为生活已使人满足并令人感到厌倦,
现在已没有人在注视天堂闪光的神殿;
如果这样的东西新近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它们似乎跟其他东西一样令人难以置信;
假使现在第一次将它们
突然间呈现给凡人的话:
没什么称得上更为非凡;
国人不敢相信这些东西。 〔3〕
从未真正见过一条河的人第一次会把河误认为海洋,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所知的最大东西是自然对这类物种所做的限定。
河流并不都是那么大,
可对没见过更大河流的人而言它是巨大的;
最大的树最大的人也由此而来;
各类我们所知的最大是我们自认为的最大。
“当我们习惯于看某事时,这件事就会使我们对它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我们从不会查找与此相同的事的种种原因。” 〔4〕 使我们查找任何事物原因的不在于其规模,而在于其新奇。
5.我们应以更尊敬也更深了解自己的无知和弱点的态度评价大自然的无穷力量。有多少不可能的事被值得我们信赖的人证实:如果我们无法确信,那么我们至少应该保持怀疑。指责它们不可能无异于轻率地自以为是,自吹自擂我们知道可能存在的限度。如果我们明白不可能与不寻常之间的差异,或者什么是违背大自然进化的规则与什么是违背人类共识之间的差异,那么遵守奇洛在《没有什么东西可超越》中所确定的规则就是,不要轻率地相信:不要轻易地不相信。
6.当我们在佛罗莎特著作中看到,富瓦伯爵次日清晨在贝恩得知朱比洛思的加斯提约翰国王战败时,当我们读到他声称使用过的手段时,我们都会对此发出嘲笑;据历史记载,霍诺留斯教皇就在菲力普·奥古斯都国王在蒙特驾崩的当天,如何为他举行公众安灵弥撒,并且命令意大利举国上下举行同样的安灵弥撒,因为目睹此事的权威并不位高到足以令我们信服,所以当听到这件事时,我们也会发出嘲笑。
7.可是且慢。当普鲁塔克(且不管许多他声称引自古代的例子)说他本人相当肯定地知道,在图密善时代,安东尼历经七天行程在德国吃败战的消息,并在罗马公然宣布该消息,战报当天就在全球不胫而走;当凯撒坚持认为事件的消息实际上预见了事件本身时,这是很经常发生的事:如果我们假设他们是单纯的人,那么他们只不过是跟着聚众闹事,自己上当受骗,因为他们看事情不比我们清晰! 〔5〕
8.当普利尼期望运用评价的手段时,有什么能比他的评价来得更仔细、更明确、更真切呢?还有什么是不琐屑的呢?(我并不在讨论他卓尔不群的博学;我不大看重这方面:可我们应该超越他这两种品质中的哪一种呢?)然而,每个小男生都确信自己撒过谎,而且围绕着自然手工制作谴责过自己。
9.在布谢的作品中读到与圣西拉里的遗迹有关的奇迹时,我们会耸耸肩表示对此不屑一顾:人们相信,他的权利并非大到足以剥夺我们向他挑战的自由。不过,对我来说,从此下去,谴责所有类似的报道看起来十分鲁莽。像奥古斯丁这样一个大圣人发誓他明白: 〔6〕 在米兰,一个盲童靠圣日尔韦和圣普罗塔修斯的遗物恢复了视力。在迦太基,一个妇女得了癌症,由一个刚洗过礼的妇女在胸前画了个十字得到治愈;他的好朋友赫斯珀洛斯用从君主坟墓取来的一小把土驱走恶魔(骚扰他家),并且用从教堂取来的土同样治好一个瘫痪病人;一个妇女在列队行进时接触过圣斯狄芬装有花束的遗物箱,之后她用箱里的花卉擦眼睛,结果恢复了不久前失去的视力——还有其他几个就发生在他眼前的奇迹。要是他和他称为目击者的两个神圣主教奥勒留和马克西姆斯在一起,那么我们还能责备他什么呢?责备他无知、头脑简单、轻信、故意欺骗、冒名顶替吗?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什么人会如此鲁莽到认为自己可在美德、虔诚、学识、评价以及能力方面与他们相提并论呢?嗨!即使他们拿不出理由,他们也可以以其真正的威信令我信服呀。 〔7〕
10.除了必然相随的荒谬鲁莽之外,在我们蔑视我们所不能理解的种种事物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里还存在着一种危险的大胆。因为只要你在健全的大脑里设置了真理和谬误的界定,紧接着发现有必要相信一些比你所拒绝相信的更为古怪的东西,你就已经被迫放弃这些界定。
11.现在依我看,我们现今宗教冲突中数不胜数的混乱给我们良心所带来的,正是天主教徒可以随时将他们的一些教规牺牲掉的那种做法。当他们在一些有争议的教规上屈从于敌人时,他们相信他们这样做是恰当而且明智的。可是,除了他们看不到当你开始放弃和投降时你给敌方带来了什么好处,或者多大程度上能激励他继续进攻之外,他们所选的那些似乎无足轻重的教规有时候却是极为重要的。
12.我们要么完全屈服于教会的权威,要么完全把自己从中解脱出来。而不是我们自己来决定我们对信仰的皈依要到什么程度。
13.此外,我可能讲过这一点,因为我曾经分析过它;在过去,我使用过个人选择和私人挑选的自由,以期忽略我们教规中的某些细节,因为它们似乎相当奇怪或相当空洞;然后,当我将这件事告诉一些读书人时,我发现,那些真正的规则是建立在厚实而且绝对坚实的基础上,并且我还发现,就是我们的无知和动物式的愚蠢,才使我们用最不敬畏的态度看待它们。
14.为何我们无法记住在自己的判断中感觉到的所有矛盾呢?有多少东西昨天对我们来说是信条,而今天在我们看来却成了无稽之谈呢?
15.虚荣心和好奇心是我们灵魂的孪生灾难。前者使我们什么都想探听;而后者则阻止我们逃离任何尚未解决或者尚未确定的事。
注释
〔1〕 西塞罗:《学院派哲学》第二卷,第二首,第127行。
〔2〕 贺拉斯:《书信集》第二卷,第二首,第208-209行。
〔3〕 卢克莱修,第二首,第1032-1035、1037-1038行。
〔4〕 卢克莱修,第六首,第674-677行;西塞罗:《论自然神》第二卷,第三十八首,第96行。
〔5〕 普鲁塔克:《普鲁斯·艾米利乌斯的生活》。其中提到凯撒令人费解。
〔6〕 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七卷,第八首。
〔7〕 西塞罗:《图斯库勒论辩》第一卷,第二十一首,第49行(适用于本书)。
论谈话艺术
1.把惩罚一些人作为对其他人的警告,这是我们维护正义的一贯做法。因为就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为已做错的事而惩罚人总是愚蠢之举:做过的事不可能更改。其意图是不让他们重蹈复辙或者使其他人避免犯他们犯过的错误。 〔1〕 我们不想改进我们将要绞死的人:而想通过他改进其他人。我也是这样做的。我身上的毛病习惯成自然,而且无药可医,可因为好绅士就得成为公众仿效的楷模,所以我可能起到的是切勿仿效的模范带头作用:
你可知道阿不思儿子过得多悲惨
巴鲁斯又多可怜,这难道你不知?
这是一次珍惜遗产的极好教训呀。 〔2〕
2.惩罚和指责我自己的不足之处可能教某人如何担心犯错误。(我自己最难能可贵的才能,与其说是来自于自我夸耀,倒不如说是源于自我批评)这就是我常常回顾这一点并且对其依依不舍原因之所在。然而,在漫无边际的交谈中,你在谈论自己时并非没有失误:指责自己将使你始终为人所相信;赞扬自己则令你永远不为人所相信。
3.可能有一些跟我性格一样的人,他们通过避免反面例子而不是学习正面榜样而变得更好。这是大加图说到下一句话时正思考的教训,他曾说:智者从愚人那学到的东西比愚人从智者那学到的东西来得多; 〔3〕 也正如帕乌撒尼亚斯所说,古代七弦琴表演家常要学生去听一些生活在马路边的表演者演奏,以便学会厌恶不和谐的乐音和错误的节奏。 〔4〕 比起曾经吸引过我的任何仁慈的事例,我对残忍行为的憎恶更深切地激励我做人要仁慈。要让我在马鞍上笔直地坐着,优秀的侍从武官可能力不胜任;可是看到一个律师或一个威尼斯人在户外骑马时,我就会坐得笔直。语言的错误使用比正确使用能更好地纠正自己。每天我都会从某人愚笨的行为举止中得到告诫和建议。打击你的东西比取悦你的东西更多地影响到你,并且让你清醒。我们只能通过诸如倒退和冲突而不是和谐,通过变成不一样的而不是成为相同的来提升自己。在从正面实例中几乎学不到什么后,我使用反面实例,其本文就是日常事务。我力求变得易于相处像别人看起来令人生厌一样;变得坚定好似别人的软弱那样;变得温和好比别人看起来严厉那样。不过,我自己一直在设定难以企及的种种标准。
4.在我看来,谈话是我们的思想最富成效也最为自然的运用。我发现练习谈话是生活中最妙趣横生的活动。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我现在被迫做出选择,我想我宁可失明也不可丧失说话能力或者听力。在他们的学院里,雅典人,甚至更多的罗马人,以极大的热情坚持这项练习。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意大利人保留着这项练习的某些痕迹——这对他们颇有益处,这一点从他们与我们的智慧的比较中就能看出。研究书本是一项缺乏活力的虚弱的活动,而谈话则既提供学问又提供练习。如果我正与一个功底扎实的强手辩论,那么他一定会从侧面抨击我,左右开攻展开话锋;他的思想将大大提升我的思想。对抗、竞争和荣耀将推动我更上一层楼。在谈话中,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就在于完美的和谐一致。
5.正如我们的思想通过与充满朝气、条理清晰的思想接触得以加强那样,无论如何夸大与卑贱而糟糕的思想不断交流和接触会给我们的思想造成的损失和危害都不为过。没有传染病像它那样具有传染性。经历让我懂得那究竟价值几何。我喜欢争论和讨论,不过只与几个人争论和讨论,并且为了个人的目的:因为我认为,把争论和讨论即当做一场大型的公开展示而炫耀你的智慧和措词对令人敬仰的人而言是一种有失身份的交易。
6.愚昧是一种不良的品性:而不能容忍愚昧却被愚昧闹得气急败坏(就像发生在我身上一样),这就成了另一种几乎更为粗鄙的愚昧了。而这就是现在我想自责的地方。
7.我轻松自在地开展讨论和争论。既然意见并未在我内心找到准备生根发芽的土壤,那就没有什么令我可怕的前提,也没有什么使我受伤的信条,无论这些意见与我的想法有多大差异。人类大脑适时产生的如此轻佻的奇思怪想无不发生在我身上。那些剥夺了我们对话语权的判断的人,对奇怪的观点看上去很温和;我们也许不能把我们的赞许借给他们,可是我们确实可以把我们的耳朵借给他们。当天平上的一边小盘空空如也时,我将让另一边小盘由一个老太婆的梦来摇摆:那么似乎可以原谅的是,如果我宁愿挑奇数而不挑偶数,或者挑星期四而不挑星期五;如果我宁愿桌位是十二号或十四号,而不愿是十三号;如果我宁愿在旅游中看到野兔绕开我走的路,而不愿看到它们横穿过去,并且让我的左脚先穿靴子,然后才是右脚。所有这些精神失常的行为(在我们当中确有其例)至少值得一听。对我来说,它们只比一边空盘重,可它们确实比一边空盘重啊。同样,流行的无根无据的意见自然存在一定的分量,它总比没有意见要来得有分量。一个不愿意做更多思考的人或许会由于跌入顽固的泥潭而避开迷信的沼泽。
8.那么,相互矛盾的评价既不冒犯我,也不激怒我:它们只不过让我清醒,并给我提供锻炼的机会。我们通常回避别人的指正:可我们应该自告奋勇地接受别人的指正,尤其是当这种指正来自谈话而非来自演讲的时候。每当我们遇上对立面,我们期待的不是想了解这种对立,而是想不论是对是错我们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对立面。对于对立面,我们不是伸出欢迎的双臂,而是指指点点。我能容忍朋友粗暴地对待我:“你是白痴!你在胡言乱语!”在绅士当中,我喜欢人们真诚表达自己的意见,言为心声。我们切切不该让忠言逆耳。我喜欢一种强韧的、亲密的、大丈夫的伙伴关系,这种友谊因为尖锐的充满活力的交流而感到喜悦,就好比爱因为引致流血的啃咬和抓挠而感到欢欣一样。如果谈话一味讲究礼貌和艺术,不具有争论性,那么这种谈话既不够激烈,也不够宽宏大量;“不可能存在没有辩驳的争论”。 〔5〕
9.当我处在矛盾之中时,矛盾引发我的注意力而不激起我的愤怒。我会接近跟我闹矛盾的人:他马上就会指正我。因为真理的目标对我们二者来讲都是共同的。——他的回答会是什么呢?愤怒的感情已经损伤了他的判断。紊乱的思绪已经赶在理智之前夺取了他的判断。——如果我们不得不在解决争论的问题上打赌,那么谈话肯定是个好主意;如果我们的失败有一种物质作标记让我们能在上面留个记录,而且我的仆人说:“去年你的无知和顽固二十次就让你支付了一百克朗。”那么谈话也肯定是个好主意。
10.我迎接真理,抚弄真理,不论真理在谁的手上,我都会找到它;我雀跃地向真理投降,只要我一看到真理从遥远处向我靠近时,我就用被征服的双臂迎接它。假如人们不是用专横跋扈的态度并迂腐地皱起眉头去抨击它,我将用我的肩膀顶住车轮去帮助人们一起对我的作品开展批评:对我的作品,我经常更多出于礼貌的缘故做修改,而不是为了达到合理修改的目的,我宁愿通过我随时的让步来鼓励人们自由地批评我——是的,即使是在让我付出某种代价的时候。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要诱导人这样做可是一件难事。他们没有肚量去纠正别人正是由于他们没有肚量容忍别人的纠正,彼此面对面谈话时总是遮遮掩掩。
11.我是如此乐于由别人来评价自己并认识自己,所以不论采取两种形式中的哪一种,对我而言都是道德中立的。我的想法如此经常自相矛盾并且自我指摘,因此如果有人驳斥我的思想,并且明白我只会乐于给予他们驳斥我的权力,对我来说那些驳斥就跟自我驳斥没什么两样。但是,我会与任何太专横的人争吵,如同我认识的一个人,令他感到悲伤的是:如果你不接受,他就给你提意见;如果你羞于遵从他的意见,他就会将之当做一种侮辱。
12.苏格拉底始终对他的论点所引发的争议笑脸相迎。可以说,因为他的论点比较坚实,所以占优的一方总是他,他把他们作为新的胜利来欢迎:可恰恰相反,我们发现,没有什么会比下列事实让我们更容易受影响:确信自己的卓然不凡,确信我们对对手的轻蔑,确信弱者理所当然应该心甘情愿地接受修正他们错误的驳斥。
13.我常常诚挚地向那些粗暴待我的人而不是怕我的人求教。不得不应付钦佩我们和服从我们的人是一种无聊且有害的乐趣。安提斯泰尼命令他的儿子们决不要向任何赞扬他们的人表达谢意或表示感激。 〔6〕 在白热化的争论中,当我在对手强大的理性能力面前做出让步时,我为超越自己而感到非常骄傲,这种骄傲胜过我通过他的弱点取胜而得到过的满足。简而言之,我接受和认可任何攻击,不管它们多么微弱,只要它们来得坦荡直接,可我向来对以不当方式进行的攻击很不耐烦。我很少担心我们正讨论的内容;所有的意见对我来说都是相同的,而哪个提议获胜对我而言无关紧要。如果辩论以得当方式进行的话,我可以整天平静地进行争辩。我并不希望那么强有力和微妙的辩论成为我们的秩序——那种每天在牧羊人和营业员当中辩论都能找到的秩序从未在我们当中出现。如果他们误入歧途,则是由于这种辩论缺乏谦恭。我们同样也会误入歧途。不过,他们强烈的偏狭并没有使他们迷失方向,离题万里:他们的争论继续进行,彼此插嘴,互相攻击,但是切中要点。依我看,答中要点就算回答得很好。可当讨论变得一片混乱并且缺乏秩序时,我就会放弃论题,暴躁而浅薄地坚持形式,打破顽固的、扭曲的、专横的辩论风格——为此我事后不能不感到害臊。
14.带着善意去与傻瓜辩论是不可能的。这样,不只是我的判断会毁在这样一位粗暴的主人手里,一同受损的还有我明辨是非的感觉。我们的争论应该被禁止,并且像其他文字罪一样受到处罚。因为争论总是受到愤怒的支配和控制,还有什么恶行是他们没有在相互之间唤醒并层层堆积起来的吗?首先,我们感觉到针对争论的敌意;然后,我们感觉到针对人的敌意。在辩论之中,我们只不过被教会如何驳斥论点;我们一方反驳另一方的辩论结果就是消灭真理,废除真理。这就是为什么柏拉图在他的《论共和国》中禁止不适宜参与辩论的愚钝思想进行这项练习。 〔7〕
15.你在探索什么?你究竟为什么准备与既无步调又无风格的人走这条路呢?我们并没有做错如果我们撇开论题以便检验处理论题的方式——我不是指一种学院派装模作样的方式,而是一种以健全智力为基础的自然方式。可最后发生了什么呢?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他们于一大堆细枝末节的混乱中遗失了基本要点。混乱时刻过去之后,他们再也不明白自己在寻找什么。一个人差一点说到要害,另一个高谈阔论得太离谱,而再一个人则低调得太离谱。一个人紧扣一个词或一个对比;而另一个人则再也听不到对手的论点,却过多受到自己思路的限制:他正想跟进的是自己的论点,而不是你的论点。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腰杆子太软了了,害怕一切,否认一切,并且从一开始就混淆论点,或者就在辩论达到高潮时,他一反常态变得完全沉默、装模作样,这些都出于一种郁闷的无知、一种傲慢的蔑视,或是一种想要避免冲突的荒谬的谦虚。然而,还有一个人并不在乎他要卸下多少防卫假如他能击中你论说的要害。还有人字字必较,并且相信每个字都像理智那样有分量。这种人只不过是在开拓自己嗓音和肺部的超凡力量。然后,有人违心地总结经验;而有人则以毫无用处的介绍和离题的方式让你不愿听下去。还有人用纯粹的侮辱武装自己,选择一种毫无根据的“德国式争论”,以便让自己从带给他重压的与有识之士的交往和谈话中解脱出来。
16.最后还有一个人,除在辩证结论与逻辑公式的樊篱中使你受围攻外,他无法看到理智。当人们反思我们所利用的专业技能的用处时,谁又能避免开始怀疑这些专业技能,并且怀疑我们是否能从中得到什么生活中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好处呢?“这样的博学无药可救。” 〔8〕 曾有人以逻辑获得智慧吗?逻辑的美丽诺言在哪儿?逻辑既不教人如何更好地过日子,也不教人怎样恰如其分地辩论。嘴臭女人的咯咯声比逻辑教授的公开辩论含有更多的杂烩吗?我宁愿我的儿子在小酒馆而不是大学这个聒噪的商场里学习说话。
17.带一个文科大学教员来,并与他交谈吧。为何他没能使我们感觉到他“艺术”的高超呢?为何他也没能使妇女以及我们这些愚人为其坚实可靠的论点及其编排有序的修辞而心醉神迷呢?为何他无法以其意志征服我们并影响我们呢?为何一个出色掌握着知识和风格的人会将其尖锐的论点与种种侮辱、不加选择的论点以及愤怒混为一谈呢?让他脱掉他的学术头巾、他的长袍,也别讲拉丁语了!让他停止生硬地滥用亚里斯多德的理论撞击我们的耳朵吧!嗨!更糟的是,你总把他误认为我们当中的一员。语言上造成混淆不清的绕弯子使我想起变戏法的种种伎俩:他们那巧妙的花招给我们的感官施加了强制的力量,可它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除了表演这样的杂耍之外,除了得到某种低劣平庸的东西之外,他们一无所获。他们也许更为人所知,可他们的荒谬可笑却丝毫没有减弱。
18.我像拥有广博知识的人那样喜欢和尊敬博学。当学识利用得恰如其分时,它就会变成人类最高尚、最丰硕的收获。但是,有一类人(并且他们多得不计其数)使博学成了他们体现价值与成就的资本,他们为了记忆而放弃理解,“躲藏在别人的影子后面”, 〔9〕 离开了书本他们就一事无成。与其说我对愚昧厌恶,倒不如说我对博学(我敢说博学吗?)更厌恶。
19.在我居住国的这一地区,在我有生之年,学校的知识已给人带来滚滚的财源,却难得改变人们的灵魂。如果知识遇上的灵魂都已变得愚钝,那么它就像一大块未加工、未消化的东西将灵魂塞得满满当当,并使灵魂窒息;如果灵魂未受到束缚的话,知识趋于净化灵魂,剔除并荡涤灵魂的杂质。博学是一样东西,其特性几乎不好也不坏:它对极有天赋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有用的附属品;而对其余的人而言却极其有害;更准确地说,博学这样东西,在使用时有很大的价值,可它容不得自身被廉价汲取:一方面博学是一根高贵的权杖;另一方面博学又是愚人的装饰品。
20.继续我们的话题:除开教会你的敌人他根本不能与你匹敌之外,你还想要取得什么更大的胜利吗?用你的论点去引发他的进步吧,真理才是胜利者;以你的秩序和风格去这样做,你就会成为胜利者!
21.我相信,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眼里,苏格拉底与其说为了辩论而辩论,倒不如说是为了辩论家而辩论;与其说是为了讲授他们诡辩家艺术的谬论,倒不如说是为了教授欧西德莫斯和普罗泰戈拉他们自己的谬论。苏格拉底把握住手中的第一个主题,他就像一个有更实用的目标的人,而不像一个如此诠释其主题的人:即启迪他打算训练和培养的才智之士的思想。我们所捕捉的猎物只不过是狩猎的乐趣:如果我们的追捕拙劣又愚笨,我们就是不可原谅的:但如果我们只是没能杀死猎物,这又是另一回事了。因为我们生来就是要去追求真理:占有真理就是拥有更大的力量。真理并非(如德谟克利特所说)隐藏在万丈深渊:更准确地说,真理是在认识上帝的过程中不断升华。
22.这个世界只不过是一所调查研究的学校。问题并不是谁来敲钟,而是谁向校钟发起最精彩的冲锋。说什么是真理的人如同说什么不是真理的人一样都表现得很愚蠢:我们所讲的是你怎么说,而不是你说什么。我的幽默在于形式和内容并重,给什么样的案子找什么样的律师,就像亚尔西巴德跟我们说过的那样。每天我都花时间阅读作家的作品,我不是关心他们的学问,也不是寻找他们的论题,而是看看他们如何处理论题,就像我力求与著名才智之士进行讨论一样,不是为了从论题中学到什么,而是为了达到明白论题的意图。
23.任何人都会说真心话:可极少人会把话说得很协调,说得很明智,说得很恰当。因此出于无知的错误并不会得罪我:谬论才会得罪我。由于与我打交道者的无理要求,我时常中断讨论买卖的事,即便是有利于我的买卖。那些对我毕恭毕敬的人,就算他们有过失,我一年到头对他们也发不了一次以上的脾气,可当他们的观点成了愚昧的论述,或成了固执己见的荒谬借口和粗鄙自辩时,我们每天都会唇枪舌剑。尽管他们既不明白为什么也不理解他们所听到的,可是他们还是照答不误。这足以使你感到绝望。只有当我的脑袋猛撞在另一个人的脑袋上时,我才觉得头上撞出一块大肿块:比起我仆人们的轻率、无礼和直率的愚蠢,我会更容易原谅他们的疏忽大意。哪怕他们能做某事,还是让他们少做点!你满怀希望他们能热情高涨地投入工作:可在一个笨蛋身上一无所获,也没什么好指望的。
24.说是这样说,可如果我自己在做张冠李戴的事,那又怎么办呢?这或许很好:首先,这说明为什么我责备自己无法容忍这件事,认为它在是与非二者身上同样是一个缺点,因为在无法容忍有别自己的个性中,总有粗暴的坏脾气。其次,与你被世上的愚蠢所挑拨和激怒相比,其实不存在更大的愚蠢,也不存在忍无可忍的事——并且不存在什么更稀奇古怪的事。因为这大概使你从原则上令自己懊恼,所以如果先哲专注于自己的话,他从来就不乏给自己流泪的机会。 〔10〕 七圣之一的迈森原来幽默得就跟提蒙和德谟克利特一样:当有人问到他自己一个人正在笑什么时,他回答说:“我在嘲笑自己一个人在笑这件事。”
25.每天我都要做不知多少的说明和答复,这些以我的标准来判断是愚蠢的——要是以他人的标准,一定是更经常这样做!如果我闭口不谈这些,那么别人又该怎么做呢?!总而言之,我们不得不在生话中过日子,那就让河水在桥下流淌而别为之担心吧!或者至少我们不要为此感到难受!的确,为何我们遇到驼背的残疾人能不发怒,却又不能容忍神经错乱的人而不勃然大怒呢? 〔11〕 这样的冷酷是有害的,因为它出于吹毛求疵的心态,而不出于过错。让我们始终牢牢记住柏拉图的格言:“如果我的某件事出了毛病,那会不会因为我自己出了毛病呢?难道错的不会是我吗?我自己的批评难道不会反而指责的是自己?”智者和受鼓励者都会制止处罚人类最普遍常见的错误。处罚不仅是我们彼此的指责,它常常会变成针对我们自己的指责,而且在存有争议的事件中也成为我们的理由和论点:我们用自己的剑刺穿自己。正如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独到明智地写下的那样:“每个人的排泄物自己闻起来气味都很香。” 〔12〕
26.我们的眼睛看不到我们背后的任何东西。当我们一天百次嘲弄我们的邻居时,我们实际上在嘲弄自己;我们时常憎恨别人身上的毛病,可那些毛病在自己身上最为明显,而且由于令人难以置信地缺乏羞耻感和敏锐力,我们被身上这些毛病吓了一大跳。在昨天我就亲眼目睹了一个聪明的贵族在开玩笑,实际上那些笑话很中肯,是关于另一个贵族以愚蠢的方式向每个人大肆宣扬他的家庭结构和家族联盟,那些家族联盟一半以上是假的,当自己的出身最令人存疑的时候,这种人最倾向于编造这类愚蠢的主题:他也是,可如果他退后一步看看自己,那么他也许已经发现,他在乱传消息时没少放肆的言行,在着重强调索取妻子家的优先权中没少令人讨厌。看到妻子被自己这样的丈夫傲慢地玩于股掌之中,如此傲慢多么危险啊!如果他们懂得拉丁文的话,我们应该对这样的人说:
这就是!如果她自己不够疯狂,那就怂恿她! 〔13〕
27.我的意思不是说人就不该提出起诉,除非人完美无缺;如果事情果真如此,那就没人提出起诉。我的意思是,当我们对某件后来存疑的事情的评价使某人遭到指控时,这就不该使我们免于内部法庭的质询。一个人无法克服自身的缺点,然而他自己却仍然试图除去长在别人身上也许没那么恶毒和顽固的小嫩芽,对他来说这就是一件仁慈的善事。如果有人提醒我有某个缺点,我却回答说他也有同样的缺点,这个回答在我看来绝不恰当。那样做会带来什么不同呢?警告仍然是真实的、有益的。如果我们有健康的鼻孔,那么我们的排泄物应该更是臭气冲天,因为它毕竟是自己的排泄物。苏格拉底相信,如果有一个人跟儿子以及陌生人在一起时被发现犯暴力罪或伤害罪,那么这个人首先应该去投案自首,由法官判决后到刽子手那儿请求赎罪;其次应该把儿子供出;最后再把那个陌生人供出。 〔14〕 如果这条训诫要求太高的话,至少儿子的父亲在自己良心受谴责前就应该先去投案自首。
28.我们最初的评价严格说就是我们的种种感觉,这些感觉只通过外部偶然感知东西。怪不得在一切有助于我们社会的要素中,表面现象和外表礼节就这么持久普遍地增加,其结果是,管理制度最完好最有效的部分就在于此。我们始终在与人打交道,人的本性又有惊人的物质特性。近年来,有些人希望为我们发起一场如此沉思的非物质崇拜运动,那些人不该感到惊讶,如果有人认为,要是非物质崇拜在我们当中不是作为一种门派或派系的标记和手段加以保留,而只是留存它自身,那么它肯定已从他们手中溜走,化为乌有。
29.这在讨论中也是一样的:地球引力、学术礼服和发言人级别,这些常常给空虚无聊的论点增添可信度。谁会相信有如此众多随行人员、如此不怒自威的君主其内在没有某种超凡脱俗的才能呢!谁又会相信一个肩负国家如此重大使命和职责的人,一个如此轻蔑如此自大的人,不比一个从老远处就向他鞠躬、从不曾受雇的人来得聪明呢!这种人说出的话及其扭曲的嘴脸都受到人们的注视和揣摩,每个人力求赋予他们某种永恒美好的意义。如果他屈尊参加一般讨论,并且你向他表现出除赞同和敬畏之外的什么东西,那么他就会以经验的权威使你一败涂地:他听过这样的事;见过这样的事;也做过这样的事:他用种种事例让你彻底被打败。我想告诉这种人,外科医生的经验之果不在于详述其各种手术,也不在于提醒我们他治过四个瘟疫患者、三个痛风病人,除非他懂得如何从中提取素材以形成自己的判断,除非他懂得如何让我们相信其医学技能的实践已使其变得更聪明。所以在各种乐器的交响中,我们听不到琵琶、小竖琴和笛子的乐音,而听到整体的和声——这种和声效果是整个乐团不同乐器齐奏产生的。
30.如果他们的使命和旅行已使他们得到提高,那么这应当体现在他们理解的结果中。讲述我们的种种经验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掂量经验,将经验归类;我们肯定还消化了经验并提取了经验,以便吸取它们所蕴涵的道理并加以总结。从来就没有如此之多的书本经验!听一听经验之谈总是好处多多,收益多多,因为来自他们记忆宝库的经验为我们提供充分的指导,这种指导妙不可言,值得称赞:这必然在帮助我们生活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可那不是此时此刻我们正寻求的:我们正试图考证编年史和编辑者本身是否值得称赞。
31.我厌恶言语和行动上的一切专制,我喜欢防范那些通过我们的各种感官欺骗我们的判断的微小事情;通过对特别社会阶层的人保持警惕的眼光,我已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就像我们其他人一样:
在这高台上普通的感官绝非够用。 〔15〕
32.或许我们尊重他们,并且对他们的认知比他们实际的情况要少,因为他们着手做得越多,所以自我展示得也越多。搬运工必须比其搬运的重担更强大更坚韧。尚未用尽浑身力量的人让你猜想是否他有所保留,是否有人试验他承受负荷的极限:屈服于重担之下的人暴露其局限性以及肩膀的虚弱。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有学问的人比别人更能被看出缺乏足够的灵魂。他们可以当好农夫、好商人、好工匠:他们生而具有适合此类工作的力量。知识是一件很有分量的东西:他们埋头钻研知识。他们的精神器官既没有足够的能量也没有足够的技巧来展示这种高贵的物质,分配其力量,使用其力量,并使其力量有助于他们。知识只能驻扎在强大的天赋中:这种天赋十分罕见。苏格拉底说:当软弱无力的才智之士们处理哲学问题时,他们会有损哲学的尊严;当哲学覆盖在一张破罩子上时,她似乎变得毫无价值,颇有瑕疵。 〔16〕
33.这就是他们如何变得腐烂、迷糊,
戴上猩猩脸的假面具,
穿真丝袍男孩真逗趣,
留下裸露出的光屁股,
逗得桌上宾客乐呵呵。
34.那些人统治我们,发号施令,将世界握在自己手中,而对那些人来说一样的是:它不足以让他们拥有普通的智慧,也不足以能获得我们所能获得的东西。如果他们不是远在我们之上,那么他们就远在我们之下。因为他们许诺得越多,所以他们也就亏欠得越多;这就是为何在他们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不仅是一种彬彬有礼、严肃庄重的举止,而且常常还是一种有益的举动。当美伽巴佐斯去阿贝勒斯的工作室看他时,他长时间保持沉默。可当他开始谈论艺术作品时,却受到粗鲁无礼的非难:“当你保持沉默时,由于你办公室的锁链和你的随行人员,你似乎是一个伟大人物,可现在我们却听你在我这里谈论那些学徒看不起你。” 〔17〕 那些华丽的装饰和显赫的财产在他内心既无法容忍他平民百姓般的无知,也无法容忍他对绘画不得体的评论:他应当一直保持这种表面上所具有的鉴赏力,因为在我所处的时代,多少人以冷酷少语的姿态令他们愚蠢的灵魂看上去像是充满智慧和能力。
35.尊严和职责必然更多是依靠运气而非才干来获得,:人们常常为此错误地责备君主们。相反,他们有如此的好运气是一个奇迹,实际上他们很难得有各种方式去享受这份运气。
对君主而言,其主要功绩就在于了解其臣民, 〔18〕
因为大自然并没赋予他们一双能够纵观天下芸芸众生的眼睛,这双眼睛既能明辨是非,又能洞察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内心是我们认识意志和良好品质的栖息地。他们挑选我们时,不得不借助于摸索猜测:按我们的家族、我们的财富、我们的学问以及人们的意见——最无力的论据。要是有人能发现人们能用来公正评价与合理选择的手段,这样的人总能一举确立共和国的完美形式。
36.“是的。可他使这一大事得以圆满完成。”——这意味深长,可还是不够充分,因为我们正确地接受这样一条准则,准则写到:计划不必通过结果来评价。甚至在首领中腐败的辩护律师已令人高兴地改邪归正时,查萨奇尼亚人还是惩罚了他们。古罗马人往往拒绝记载战绩辉煌的胜利,因为胜利不是靠指挥官的优秀品质,而是靠其好运。我们时常注意到,在这世上的活动中运气和品德相匹敌:运气向我们展示出其所具有的压倒一切的力量;因为无法使不称职者聪明起来,所以运气乐于用让他们走运的方式推翻我们的自以为是。运气喜欢来捣乱,同时支持那些进程完全与其步调一致的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我们当中最普通的人给最伟大的公共事业和个人事业带来胜利的果实。
37.波斯人西拉马尼斯回答了那些惊愕于他的事业如此糟糕、同时明白他的计划又是如此英明的人,其回答是,他只是其计划的主人,而运气才是成就事业的女主人:这话也能对相反情形的解释做出同样的回答。 〔19〕
38.这世上大多数事都是本身偶然发生:
运气找到出路。 〔20〕
39.这样的结果常常给大多数无能的领袖增加威信。我们的干涉其实不过是一种习惯,是传统和范例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曾经有一次大冒险让我十分震惊;然后,我从那些冒险的成功者身上懂得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以及他们所使用的方法:除一般观念外,我什么也没找到。
40.实际上,如果不是为了炫耀的话,大多数的一般观念在实践中恐怕也是最可靠也最适合。如果大多数谦逊的理性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那会如何呢?如果最卑贱的、最松懈的、最坚实的理性最适合我们所关切的事,那又会如何呢?如果我们要捍卫枢密院权威的话,我们就无需俗人参与枢密院,也不想高瞻远瞩以逾越最初的障碍。如果我们想维护枢密院的声誉,那么就得把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
41.我想暂时概述这件事,稍微讲述其最初的方面:然后我通常把主要细节的任务留给上帝。
将其余的事托付给上帝。
在我看来,好运与歹运是两种至高无上的力量。智慧在命运的角色扮演游戏中没有出场的机会。如果一个人必须冒昧地接受原因与结果,并且自作主张亲自引导行动的进展,那么他所从事的事业必将徒劳无功,在战争的部署中尤为如此。从来就没有比我有时在我们当中看到的实际情况更加谨慎的军事状况:或许因为我们惧怕会在途中迷失方向,所以为了迎接决战行动的高潮将自己留在预备队中!
42.我还想说,我们真正的智慧和成熟的反思多半是偶然发生的。我的意志和推理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激发的。他们的许多运动控制他们自己,而不控制我。我的理性天天都屈从于机遇的刺激和鼓动:
他们心中的思想永远转动;
他们胸中的感情四处流动,
它们就像风前面的云一样。 〔21〕
43.你看来会明白在我们的城市谁掌握最多的权力;谁把工作做得最好。你会发现他们通常并不聪明过人。妇女、儿童、疯子跟才华横溢的君主一样统治过国家,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修昔底德说过:粗放的人更常在这类事务中取得成功,比精细的人做得更好。 〔22〕 我们常常把他们走好运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智慧。
每个出类拔萃的人由其好运
得以升迁;然后我们就说他聪明。
44.这就是为何我坚决主张,我们一切活动的结果为我们的价值和能力所提供的证据少之又少。
45.现在我要说,这只够我们看出一个人青云直上,身居要职;即使在他离官卸职前三天我们才认识他,可是高尚和天才的观点不知不觉融入了我们的评价,并且我们让自己相信,通过风格的培育与声誉的渐长,他在才能方面有所加强。我们对他的评价并不是以其价值为基础,而是(就像有一架算盘有多个计数器的情况一样)以其等级标志为基础。让他再碰一碰运气,再摔一摔跤,并且再次淹没在人群中,然后我们大家感到惊奇:究竟什么使得他一飞冲天!我们便会问:“这个人还是原来的那个人吗?当他高高在上时,他不知道更多这方面的问题吗?君主会对这一点点东西感到心满意足吗?”我们得到命运很好的眷顾,的确如此!
46.这就是我在我自己的时代多次见到的一些事。
47.什么!甚至是在戏剧中上演的伟大的面具也有点影响了我们,蒙蔽了我们。可在君主中我所钦佩的就是那群君主的崇拜者。一切都要卑躬屈从于我们的君主——除了我们的智力。我的理智不是为卑躬屈从而造,虽然我的膝盖是。
48.当美兰提欧斯被问到他是如何看待狄阿尼索斯的悲剧时,他回答:“我从来就不明白这件事,因为人们把它说得面目全非了!”那么,这也太过分了吧!在那些评价伟人言语的人中,大多数都会回答:“我从未听过他说的话:他们的形象被他的尊严、他的伟大和他的崇高给模糊了。” 〔23〕
49.有一天,当安提斯泰尼鼓动雅典人下令要像用马一样用驴犁田时,他被告知驴生来就不是干犁田这样的活。他反驳道:“这有什么关系。这件事完全取决于你们发布的命令:你们大多数人在指挥作战时所投入的无知无能者,无不突然变得百依百顺,被指挥得伏伏贴贴,因为正是你们才雇佣了他们呀!” 〔24〕
50.与此相关的习惯是,如此众多人尊崇他们当中选出来的君主。他们并不满足于尊敬他们:他们需要崇拜他们。一旦墨西哥人完成了国王登基大典,他们就不敢看国王的脸一眼,可虽然他们已将国王奉为王国的神明,但他们要国王发誓不仅得保留他们的宗教、他们的法律和他们的自由,得勇敢、公正以及和蔼,而且还得让太阳明亮地转动并且发出人们习惯的光芒,让云团在适当的季节消散,让河流在河道中流动,让土地生产出人们所需的一切东西。 〔25〕
51.我反对这种广为流传的风尚。当我看到一个人的能力伴随高官厚禄与公众喝彩时,我就非常怀疑这种能力。我们应该记住能力对一个人意味着:当他要说时就能说;能相机行事;能以主人的权力中断讨论或转换主题;能在毕恭毕敬、战战兢兢的朝臣面前,以摇头、微笑或以沉默的方式捍卫自己以防反对意见。
52.当某件琐事在餐桌上成为轻松讨论的话题时,一个怪物似的富豪参与讨论,他以这样的一句话开场:“任何另有说法的人不是无知者就是说谎者,”还说了些诸如此类的话。你最好握紧你手中的匕首对该话题的哲学要点追根究底!
53.另有一条我感觉十分受用的告诫:在辩论和讨论中,我们不该马上对我们以为是某人的真心话产生印象。大多数人靠别人的能力致富。或许事情正是这样:某某人做了一番好评论,或给了一个好回答,或发表了一次简明扼要的言论,把话说出来了却没有意识到它的力量。(我们抓不住我们所借用的东西,毫无疑问,这在我自己身上可以得到证实。)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让步,不管它可能蕴涵什么美好的东西或真理。我们应该不是严厉地攻击它,就是在假装不了解它的情况下做点让步,以便彻底弄清,并发现它是如何在其作者身上栖息落脚的。我们可能正在帮他的利剑刺向其不可及之处,同时我们自己向着它继续奔跑。有好几回,在唇枪舌剑的必然压力下,我已经做出了反击,这种反击比我被希望或期待更切中目标。我当时正在数他们的数量:它们由于分量重要而被接受了。
54.在与一个能言善辩者辩论时,我喜欢预见他的结论,省去他进行自我辩解的麻烦;当他的想法尚未成熟,正在形成时,我就先发制人对它们进行分析(他的智商排序及其延伸早早就告诫我,并且威胁到我)。同样我还讲,我和我先前提过的那些人的做法截然不同:除他们所解释的之外,我们必须不做任何假设,也不理解任何东西。如果他们的判断是得当的但却是以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表述出来——“这是好的:那是坏的”——那么就找出它的正确是否是因为运气。给他们的定论一些条件限制:“它为什么好?它怎么好?”那些普遍的论断(我感觉很普通)一点名堂也没有。他们就像那些招呼一堆人或一群人的人:那些真正认识他们的人直呼其名,一个个辨别他们。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的事。这解释了为什么:平均一天一次多,我见过脑子愚钝的人试着通过指出他们正在阅读的书里某个绝妙的细节来扮聪明,可他们选错了重点,这是他们所心仪的地方,可是这没有表现出作家的出色,而是揭示了他们自己的无知。
55.当刚听了一整页关于维吉尔的内容时,你确实会拍案叫绝:“刚才这页写得真美啊!”狡猾的人就不用这种方式。但是,为了保证能着手回顾优秀作家的细节描写,为了尝试准确地指出精选例子显示其自身的高超,以及通过接二连三的词汇斟酌、独特措辞、以及素材的选择以说明他情绪激昂之处:并不是很多人试着那样做。“我们不仅应该检验每个人说什么,而且还应该检验他的观点,以及他为什么这么说”。 〔26〕 我天天都听到愚蠢的人口中蹦出并不愚蠢的话。他们甚至说出一些动听的话;让我们看一看他们是如何深刻理解这些话的吧!也让我们看一看他们从何处掌握这些话的吧!他们说不出什么格言,他们也没有什么推理能力,但是我们帮助他们使用格言。他们只是在看护着格言。或许他们只是偶尔带着迟疑地制造出格言:正是我们才认为它是可信的有价值的。你正向他们伸出援手。可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为此对你并不心存感激,而且都会变得更加愚蠢。别帮助他们;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吧:他们会像害怕被烫伤的人那样处理这种材料:他们不敢在不同的光线下或在不同的背景中展示格言,也不敢将之深刻地表达出来。轻轻地晃动一下格言,格言就会从他们身上溜走:到那时,格言虽然强大有力、美丽动人,但是他们却向你双手奉上。他们拥有美丽的武器,可是武器的托柄却都松松垮垮!我太经常从经验中学会这一点!
56.此刻,如果你来为他们阐明并强化格言,那么他们立刻就会利用你的解释,并从你的身上抢走它:“这就是我所要说的,”或“这就是我对它的理解,恰如其分,”或“之所以我不这样说出格言,是因为我无法找到恰当的词汇。”——继续狂吹吧!我们甚至应该利用狡猾来惩罚这种狂妄自大的愚蠢。
57.赫格西亚斯的原则是我们既不该憎恨也不该非难而应该指引,这在其他地方是对的,可在这儿却不然。 〔27〕 要是一个人不知如何利用别人的帮助,根本不值得你的帮助,那么在帮助这种人的过程中既没有正义也没有善意可言。我喜欢让这种人在泥潭里陷得更深,甚至动弹不得——让他们陷得如此之深,以致有可能的话最终让他们意识到需要别人的帮助!
58.你不能靠一次警告治愈愚蠢和不理性的病症。关于这种治疗法,我们可适当提及赛勒斯对那个敦促他作战时给部队鼓舞士气的人所回答的话:一次精彩的长篇大论不可能使人在战场上变成英勇无畏的战士,这跟靠听一首优美的歌曲你就能成为一个好音乐家一样不可能。 〔28〕 学徒生涯必须经历,在出师独挡一面之前,定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
59.只是对我们自己的亲人我们才有义务认真地纠正和指导;但是,给第一个过路人说教,或对我们遇上的第一个人宣读关于愚昧无知的演讲稿,这可是我厌恶的做法。在我参与的讨论中我很少这样做;我宁愿放弃这一切做法,而不愿借助如此冷淡又装模作样的演讲。在演讲和写作中,我的幽默并不合适那些正在初学原理的人。但是,不管我在交往中或当着第三者的面把事情评价成多么错误或荒唐,我从不暴跳如雷地用话语或手势来打断他们。
60.同时,讲理的人对自己感到满意可以说是合乎情理,要是愚蠢的人比讲理的人来得更为洋洋自得,那么在愚蠢之中没有什么会比后者这种情况更让我气愤了。要是智慧不准你自满自足,并且总是以不满和害怕为由把你撵走,而固执和鲁莽却让它们的主人充满快乐和自信,那可是一大灾难啊。就是人们当中最不聪明的人才看不起比他们强的人,总是从充满荣耀和快乐的争吵中凯旋而归。往往他们傲慢的话语和欢乐的神情为他们从旁观者眼中赢得胜利,那些路人通常不知如何判断也不能识别真正的优胜。动物般愚蠢最确凿的依据就是蛮横的固执己见。还有什么会比一头驴更肯定、更果断、更轻蔑、更深沉、更庄重、更严肃呢?
61.也许我们可以把那些短暂的有针对性的交流列入谈话和讨论这一类,在那当中朋友们之间洋溢着快乐和亲密,他们时而愉快地一起开玩笑,时而尖锐地彼此嘲讽。这是我乐观天性决定的相当适合我的一项运动;如果这项运动不像我刚描述的其他运动那样紧张严肃,那么它依旧热烈而巧妙,在莱库格斯看来也依旧有用。在我关注的地方,我贡献出更多的是放纵,而不是智慧,因而我在这里比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来得更加幸福;可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因为不仅在激烈尖锐的时候,而且甚至在粗鲁无礼的时候,我都能容忍反击而不生气。当我突然受到攻击时,如果我无法立刻找到一个巧妙的应答,我不是浪费时间近于顽固地用含糊不清的无聊争论对攻击穷追不舍,而是随它去,愉快地掩住两耳,等待更好的反击机会。要知道,没有一个小贩能在每次讨价还价中都占到便宜。
62.当辩论失败时,大多数人会改变声音和措辞,他们不是在为自己挽回颓势,而是气急败坏地暴露自己的缺点和脆弱。在玩笑的刺激下,我们有时会掐断那些拴着对方缺点的秘密之弦,我们冷静时如果没人招惹,我们绝不会去拨弄这一根根弦;我们彼此提醒对方失误不是没有益处的。有些别的身体运动,如法国式鲁莽野蛮的运动,我恨之入骨。对这样的运动我很敏感:在我一生中,我见过两个王室血统的王储就因为这些运动而命丧黄泉。它是一项为乐趣而战的丑陋运动。 〔29〕
63.此外,当我要评价一个人时,我会问他到什么程度他自己会感到满意;对自己所说或所写的东西他会满意到什么程度。我请他不要找那些美妙的借口:例如“我原来说话写作只是玩玩而已”——
它只是半成品就从铁砧上拿掉 〔30〕
“在它身上我只花了一个小时”;“从那以后我再也没看它”——我说:“好吧,把这些东西都搁一边儿去。给我展示一下确实完全代表你的某种东西,就是某种你高兴拿来给人评价的东西。”然后我说:“你认为你作品最美的地方在哪里?是这种特征还是那种特征呢?是其优雅的风格、论题、你对素材的发现、你的评价、还是你的博学呢?”
64.我通常发现,之所以一些人在评价自己的作品中跟评价别人的作品时同样有误,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感情使然,还因为他们对作品缺乏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作品本身借由它的要素和运气,能以超出作者自己的理解和研究的范围的程度使作者受惠;作品能跑在作者之前。没有什么比起让我评价自己作品令我更无法拿捏:我给论文排名次——十分犹豫不决,几乎没有信心——时而信心全无,时而信心十足。
65.许多书对他们的论题是有用的:书的作者几乎不从书中获得荣誉。就好作品而言,有些好书对其作者来说是一种耻辱。我可以写关于我们的宴请方式,关于我们的服装——而且我还能把它们写得非常优美;我能出版当朝执政君主的敕令和御函;我能出一本好书的节本(而且每部好书的节本都是一部愚蠢的节本)那么,书籍本身可以偶然丢失。事情都像这样。子孙后代从这样的著述中得到的唯一帮助是:可除了感到幸运,我还能从这样的作品中获得什么荣誉呢?一大批名著就属于此类。
66.几年前,在拜读菲利普·德·康明斯——他肯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的著作时,我注意到如下这条不同寻常的格言:“我们应该小心翼翼地为主人提供伟大的服务,以至于使得他无法公正地奖赏它们。”我该赞扬的不是他,而是他发现一个主题。不久前,我在塔西佗的作品中偶然看到这句话:“帮助只有在它们似乎可报答时才使人愉快。而太多帮忙让我们只能报以憎恶而非感激。”塞内加强烈地回应道:“对无法报答感到耻辱的人会要他的恩人去死。”奎因图斯·西塞罗用一个更为轻松婉转的短语写道:“无法偿还欠你债务的人决不可能爱你。” 〔31〕
67.作家的主题适当时能显示出他是有学问的人还是记性好的人,可如果你想评价其内在什么品质最真实地体现他,什么品质最可敬(我的意思是他的内在力量和心灵美),那么你就必须知道什么真正是他的,什么肯定不是他的;在不属于他的这种特质中,在他作出的贡献中有多少我们得归因于他的选择、处理、修饰及其文学才能。假使他已经用了别人的东西,那么他将破坏自己的文风,这样的事太常发生了!当我们从一位现代诗人那儿偶然发现某个精彩绝伦的例子,或从一位布道者那儿碰巧遇上某次激烈的辩论时,像我们这样几乎没怎么看过书的人就会感到困难重重。在我们从一个学者那儿得知这个东西是他们原创的还是他们从别人那儿信手拈来的之前,我们不敢对他们妄加赞扬。可就算我知道了,我还是心存疑虑。
68.我刚刚一口气读完塔西佗的《历史》(这对我来说可是件稀罕事:我一次花一整个小时读一本书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我这样做,只是出于一个贵族的推荐,这个贵族在法国因其自身德行、长久以来的才气以及被认为与其许多兄弟同甘共苦的善心而德高望重)。我不知道有什么作家,能把公众事件的记述与如此多对个人道德偏见的反思结合起来。并且在我看来(与他的看法恰恰相反)因为他有特别任务:关注当代君主(那些人性格各异却都相当古怪且极端)的生涯,及其在臣民中主要因其残酷而引人瞩目的功绩,所以比起他报道战役和世界革命,他就有一个更引人关注、更妙趣横生的演说话题。因此,当他下笔仓促刻画那些干净的、高贵的死亡好像害怕冗长啰嗦的报道会让我们厌倦时,我发现他无利可图。
69.这种历史态度颇有益处。公共事件的展开更多取决于命运的舵手:而个人事件的展开则取决于我们自己。塔西佗的作品与其说是对历史事件的陈述,不如说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与其说其中包含报道,不如说其中蕴涵告诫。它不是一本用来阅读的书,而是一本用来研究和学习的书。该书富含大量箴言,以至于无论对与错它们都无处不在。它是伦理和政论的温床,用以供给在统治这个世界中身居高位的那些人,并对他们加以粉饰。他用实在而有力的道理为自己申辩,在警句般精巧的文体中,遵循他那个年代做作的文风。(他们十分喜欢一种高级文体,结果是当发现论题中缺乏机警或巧妙的成分时,他们便求助于富于机智、精细微妙的语句。)他与塞内加大同小异,可塞内加更尖锐,而塔西佗身上似乎更多人情味。塔西佗适合服务于一个病态不安的国家,像我们现在自己的国家一样:你往往会相信我们原来是他叙述和痛骂的主题。那些对他的善良真诚抱怀疑的人,无疑暴露出对他的怨恨出自偏见。在处理罗马事务中,他颇有见地,并倾向于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我的确感到遗憾,除了更神秘之外,塔西佗把庞培写得同马略和斯库拉一样不好,但比起与他生活并对付他的人在其裁定中所提到的,塔西佗对他的评价更为冷酷。 〔32〕 真的,为力求控制局势,庞培既抱有野心,也希望复仇:甚至他的朋友担心胜利可能使他冲昏头脑,可他还不至于到了另外那两个人那种精神错乱的极端程度。他人生中没有什么东西向我们暗示专制和残酷的恐怖行径确实存在。此外,我们决不应该无端怀疑,而应该更重证据: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并不相信塔西佗。
70.他所写的那些确实是简单朴实、直截了当的报道,这些报道或许可能因为它们与他最终的评价并不完全相符这一事实引起争辩,因为这种种评价是他所采取的不公平态度所导致;那些报道常常是他所无法加以证实的——他几乎不拿出有独到见解的证据。依据赋予他这样做的法律,他无须对清规戒律唯命是从,而且也无须为不了解宗教而辩解。这是他的不幸,而不是他的过错。
71.我一直在着重考虑对他的评价:我并不完全清楚对他的评价。例如,从寄给老迈体弱的底波里斯人组成的参议院那封信,我摘出这几句话:“阁下,怎么啦?我应该写信给您,此刻我不应该写些什么给您吗?我知道,我每天都在接近死亡;假如我懂得写些什么的话,诸位神和诸位女神或许会让我的下场更可悲。”我无法明白为什么他把如此的确定运用于一个痛彻心扉的悔恨中以折磨底波里斯人的良心。他如此肯定地将它们运用。至少我见到他们时,我没发现这种事情。 〔33〕
72.依我看,他似乎还有点弱,当他被迫提及他曾经在罗马当过荣耀的地方官吏这件事时,他继续解释说,他并没有提及地方官吏是不想为此自吹自擂。在我看来,那行字对一个像他那样的人来说似乎相当不真实:不敢全面谈论你自己就暴露出思想的一个缺陷。一个有正直而睿智的头脑能够做出肯定的和真实的评价,在各种情况下既引用别人身上的例子也引用自身的例子,直率地引用第三方也引用自己作见证人。为了支持真理和自由,我们应该逾越那些陈规陋习。我不仅敢于谈论自己,而且还敢于谈论自己以外的任何东西。当我写到别的什么东西时,我就会离题,让我的主题逃脱我。我不喜欢自己如此缺乏专注,我也不如此作茧自缚,以至于我无法看到自己离开,像一个邻居或一棵树那样分隔开来思考自己。如果你无法看到自己的价值局限所在,或者如果你报道的比你看到的东西多,其中的错误是一样的。我们欠上帝比欠自己更多的爱。我们对他知之甚少,却不停讨论他直到我们厌倦为止。
73.如果塔西佗的作品将他个性的一切向我们和盘托出,那么他就是一个非常伟大、正直、勇敢的人,他的德行就不具有迷信的色彩,而具有哲学的味道和宽宏大量的品质。你会发现他的一些证言相当轻率;例如他坚持认为:当一个士兵的双手在搬一堆木头过程中由于寒冷而变得僵硬时,脱离其手臂,然后插在那儿麻木了。 〔34〕 在类似的例子中,我习惯对如此伟大见证人的威信心悦诚服。当他说这件事时,请将其面交塞拉皮斯神,维斯西巴安在亚历山大治愈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他用他的唾液涂在她的双眼上,同时施于某种附加的魔法或其他方法,他遵照记载重大事件的著名史学家的忠实榜样:流行的谣传和看法都存在于民事之中。谣传与看法的作用在于对大众的信仰做报道,而不做解释。阐释它们的角色由作为良心导师的神学家和哲学家来担当。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史学家同仁,作为当时的伟人,极其明智地说:“我千真万确把比我相信的很多东西传达给别人。我无法为我所怀疑的东西担保,我也无法忽略传统所告诉我的东西。”而另一个说:“这些东西既不可确认也不可否认:我们必须坚持传统。” 〔35〕 塔西佗在对预兆的信仰逐渐衰落期间写道,他希望自己能给那些预兆提供一个立足点,所以在他的《编年史》中包罗许多如此尊古怀旧的体面人士所能接受的古老的内容。
74.这话说得多好。让他们将他们的历史传递给我们,是根据他们搜罗到的东西,而不是根据他们自己的估计。我是主题的主宰者,我处理主题,可我不为主题对任何人负责任,也不对那些相信我所说的一切的人负责。有时我的思想喷发出我所怀疑的似是而非的论点,以及令我摇头叹息的文字上的细微差别;但是,我让他们碰碰运气。我知道一些人从这些东西中获得好名声。我并不只是评价他们。我全方位地描写自己,从起床到睡觉,从正面到反面,从右边到左边,包括我所有与生俱来的复杂性。甚至一直很强大的思想在它们工作运转和甄别分辨时也不总是管用。
75.这是通过我的记忆含含糊糊地呈现塔西佗。对他的所有评价既不严密又有缺陷。
注释
〔1〕 柏拉图:《法律》第十一首,934 A-B。
〔2〕 贺拉斯:《讽刺集》第一卷,第四首,第109-111行。
〔3〕 伊拉斯谟:《名言录》第五卷,《老卡图》第三十九首。
〔4〕 没有找到这件轶事。也许来自米利都的古典音乐家提摩太在练习中产生了一些困惑。《昆体良》第二卷,第三首,第3行。
〔5〕 西塞罗:《论善恶》第一卷,第八首,第28行(托夸图斯支持伊壁鸠鲁的谈话方式)。
〔6〕 普鲁塔克(阿米欧译):《论不道德的羞耻》,81 B。
〔7〕 柏拉图:《论共和国》,539 A-C。
〔8〕 塞内加:《道德通信录》第五十九首,第15行;后见西塞罗:《论善恶》第一卷,第十九首,第63行,批判伊壁鸠鲁的逻辑。
〔9〕 塞内加:《道德通信录》第三十三首,第7行。
〔10〕 赫拉克利特因为世界的荒唐而落泪,常常与他相伴的徳谟克利特因此而嘲笑他。随后就有了关于Myson的名言。(伊拉斯谟:《名言录》第七首,Myson I)。
〔11〕 普鲁塔克(阿米欧译):《如何从敌人那里获益》,110 E-F(柏拉图的名言被引用)。
〔12〕 伊拉斯谟:《名言录》第三卷,第四首,第2行。
〔13〕 特伦斯:《安德里亚》第四卷,第二首,第9行。
〔14〕 柏拉图:《高尔吉亚》,480 B-C。
〔15〕 尤维纳利斯:《讽刺集》第八首,第73-74行。
〔16〕 可能参考了柏拉图的《论共和国》第六首,495 C-D。
〔17〕 伊拉斯谟:《名言录》第六卷,《不同的恩惠》第三十二首。
〔18〕 马提雅尔:《铭辞集》第八首,第15行。
〔19〕 阿米欧在其《普鲁塔克传》序言中引用。
〔20〕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三首,第395行;后见贺拉斯:《歌集》第一卷,第四首,第9行。
〔21〕 维吉尔:《农事诗》第一首,第420-422行。
〔22〕 修昔底德从贾斯特斯的《利普修斯的社会》中引用(上文的其他部分),接下来他引用了普劳图斯的《说谎者》中的内容。
〔23〕 普鲁塔克(阿米欧译):《听觉是如何产生的》,64 H。
〔24〕 伊拉斯谟:《名言录》第七首,《安提西尼》第三十首。
〔25〕 洛佩斯戈马拉(弗米译):《印度通史》第二卷,第七十七首。
〔26〕 西塞罗:《论责任》第一卷,第四十一首,第147行。
〔27〕 第欧根尼·拉尔修:《亚里斯提普的生活》。
〔28〕 色诺芬:《塞勒斯的教育》第三卷,第三首,第49-50行。
〔29〕 亨利二世死于马上枪术比赛,而亨利·博普雷欧伯爵因马上比武受伤而死。
〔30〕 奥维德:《哀怨集》第一卷,第七首,第9行。
〔31〕 菲利普科米纳第三卷,第八首;塔西佗:《年鉴》第四卷,第十八首;塞内加:《道德通信录》第八十六首,第32行;西塞罗:《论请愿》第四首。
〔32〕 塔西佗:《历史》第二卷,第三十八首。
〔33〕 塔西佗:《年鉴》第六卷,第六首。
〔34〕 塔西佗:《年鉴》第十三卷,第三十五首;又见于第四卷,第七十一首(一些人把这视为是对耶稣基督治愈盲人的拙劣的模仿,见于马克福音8:23)
〔35〕 昆图斯库尔提乌斯,第四卷,第一首;李维,第八卷,第六首。
论闲散
1.正如人们看到荒芜的土地,当富饶肥沃时,便长满成千上万种无用的杂草,其结果是,如果我们要让土地发挥作用的话,我们就必须征服土地,忙于耕种,尤其播上为我所用的种子;就像人们有时可能看到留守的孤独妇女生下一大堆不成样子的孩子,除了精子,没有什么能让她们自己需要忙忙碌碌,以便生下自然的好后代:这与我们的思想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不让她们忙碌于某种特别的耕作——充当一条缰绳将她们束缚,那么她们便肆忌横行,在我们思想的荒地上漫游:
就像当青铜盆里波动的水
反射阳光和月亮的笑脸时,
回照的微光高高地飞上空,
光线射在嵌镶的天花板上。 〔1〕
2.那么,就不存在这样骚乱没有带来的疯狂,语无伦次的失常:
他们像在病人的梦中
构筑空虚的幻影。 〔2〕
当灵魂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心灵便迷失方向;正如人们所说,如果你无处不在,那么你就哪儿也不在。
无论谁哪儿都想住,那就哪儿也住不了。 〔3〕
3.最近我到庄园隐居起来,决心尽我所能专心致志地独自一个静静度过所剩无几的余生;那么在我看来,这对我的思想所能起到的最大帮助就是让思想处在全然闲散的状态,照管好它自己,只关注它自己,平静地思考它自己。我希望我的思想从那以后能做起这些事情更为容易,既然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思想已变得成熟,并且已变得沉重。
4.但是,我感觉到——
闲散总是带来思想的无常变化。 〔4〕
相反的是,闲散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逃跑了,给自己带来了远比过去给别人造成的更多麻烦;闲散接二连三混乱不堪地产生出众多假想的异兽和神奇的怪物,因此,为了方便我思索这些千奇百怪的东西,我开始将它们记录下来,以期及时让我的思想为它自己而感到羞耻。
注释
〔1〕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八首,第22行。
〔2〕 贺拉斯:《诗艺》第7行。
〔3〕 马提雅尔,第七卷,第七十三首。
〔4〕 卢肯:《法赛利亚》第四首,第704行。
论父亲对孩子的感情
致埃斯狄萨克夫人
1.夫人:除非奇特或新奇(这两个特性赋予任何事物以价值)拯救我,我决不用从这部拙著获得的荣誉为自己开脱;可这部作品又是如此的荒诞,并且呈现出截然不同于其刚侥幸躲过的、正常的实际情况的一面。
2.该作品原是一种悲伤的幽默(而对我的自然肤色来说又是一种极不友善的幽默),这种幽默出自几年前我自己陷入孤独的隐居生活所引起的懊恼,它最初进入我的脑海,这才使我疯狂地关注起写作。发现自己相当空虚,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之后,我自告奋勇地将自己作为主题和论题。它是世上这类书中绝无仅有的一本,其观念充满野性且荒诞古怪。我这部作品除这古怪的特性外没有什么值得关注,因为世上最好的工匠也不知如何用如此空洞和低劣的材料制作超群的产品。
3.此时此刻,夫人,我已决定画一幅自己的生活画,如果描绘不出我长期以来对你高尚的美德的敬意,那我肯定忽略了一个重要特征。在本章的开头,我尤其想这么做,因为在你所有的优秀品质中,位列第一的是你表现出对你孩子的爱。
4.人人都知道,当你的丈夫埃斯狄萨克撒手人寰,而你成了寡妇时,你那时正值青春年华;知道有多少相当值得尊敬的绅士向你求婚(求婚的数量多得如同对法国任何一位与你境况相同的女士一样);知道你坚定不移的意志,有了这种意志,多年来你历尽千辛万苦,承担起负责照顾孩子的事务(这些事务一直让你奔忙于法国的许多边远地区,仍旧使你脱不开身)的重担;也知道你的智慧或好运给那些事务带来的许多欢乐。知道你的人都会立刻同意我的看法:我们找不到哪怕一个当今的例子能够比你的母爱更为令人动容。
5.夫人,我赞美上帝。你的爱之所以运用得如此美妙,是因为你的儿子埃斯狄萨克提出自己的最大希望使我们充分确信:当一个优秀儿子长大成人,他的责任和感恩将是对你的回报。可他现在还是个孩子,无法对从你身上得到的难以计算的母爱表示感激:所以我希望,如果这本书有一天会捧在他的手中,到我甚至无法开口说话的时候,他也会从我的书中学到一些东西——我可以诚实地为其中的内容作保,倘能如愿,这些东西将会成为有力的见证,使他能因此而认识到:在法国没有哪位绅士比他对母亲的感激来得多,而且我还可以保证,将来他会承认你的这些美德,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行为可以确实有力地证明他的善良和高尚。
6.如果真有一种自然法则——换句话说,如果真有一种可以视为普遍永久印记在动物和人类身上的本能(尚存争议)——那么我敢说,如果继续致力于关注自我保护和避免任何有害的事情,那么肯定还有第二种赐予者对接受者的爱。既然大自然似乎出自对其创造的大千世界中人类繁殖的关心,已把这种爱托付给我们,当我们逆向地看孩子对父亲的爱时,这份爱不那么博大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加上从亚里斯多德那儿得到的思考, 〔1〕 即任何对别人行善的人爱别人胜过他被别人爱;任何债权人比债务人感觉到更大的爱;创造者爱创造物比创造物——如果创造物真有感情的话——爱他来得更多。这一点显得尤为真实,因为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存在看得很珍贵:而存在则在于运动和活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于其所做所为中:捐助者的行为既美好又高贵;另一方面,受助者的行为仅仅是实用的,高贵的行为比纯粹实用的行为更为可爱。高贵是持续不变的,常常给每个高贵行为的实施者以满足。然而,实用性会容易消失或减少,而且对实用性的记忆既不令人感到很舒心也不那么甜蜜。让我们付出最大代价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最为亲切可爱——给予比接受让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
7.因为上帝很乐于赋予我们某种无序推理的小聪明,所以我们不应该像动物那样奴隶般地屈从自然法则,而应该以我们的自由意志和判断遵从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确实应该对自然法则的普遍权威做出某种让步,但不应该听任自己被自然法则残暴地一扫而空:唯有理性才能必然决定我们的前途。
8.对我来说,那些不依靠命令和我们判断的斟酌而产生的我们身上的偏好平淡无味得出奇。在讨论的主题中,当新生儿尚无心理活动,也没有让他们变得惹人喜爱的明显特征时,我无法为引发人们拥抱新生儿的那种情感找到合理的解释。而我从不乐意人们当我的面给新生儿喂奶。真切的合理的爱应该是天生的,然后随着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这种爱不断加深;如果他们表现出他们应该得到这种爱,那么我们就应该用真正的父爱去呵护他们,因为我们的自然爱好到那时就会与理性并行向前;如果他们表现得有所差别——我们就作出相同的回应——必要的变通:不管自然的力量如何之大,我们都应该始终遵从理性。
9.实际上,相反的情况常常发生;我们自己都会感觉到,孩子的蹦蹦跳跳及其幼稚的恶作剧比他们成人后的活动更让我们触动,好像我们不是把他们当人来爱,而是把他们当玩具或宠物猴来爱。有些父亲会给还是孩童的子女大量玩具,可也会对他们一长大就要小钱花的行为表示不满。这甚至看上去,事实上,仿佛我们嫉妒地看着他们在这世上减去一个数目——他们能享受我们却要失去,这使我们变得吝啬,对孩子拳脚相向:让我们愤怒的是,他们会踩我们的脚后跟,仿佛命令我们靠边站。因为事实清楚明白地摆在眼前,结果是孩子们只能通过损耗我们的存在和生活来实现他们自己的存在和过他们自己的生活。如果这会使我们感到恐惧的话,我们就不该许诺当父亲。
10.对我来说,我认为不让他们分享家庭的财产和成员利益既冷酷又不公正——当他们能承担起家务时,就将家务的全部知识传授给作为生活伙伴的他们——这并不减少我们的利益,同时我们在其身上节省以便为其储备他将来的利益,因为我们就是为了这一目的生孩子。看到一位老父亲,身体坏得只剩下半条命,把自己拥有绝对所有权的大笔财富塞入烟囱角落,以便用来帮助和赡养几个子女,却允许孩子们浪费最美好的时光,在公共事务上不追求进取和出人头地,这也是不公平的。绝望驱使他们寻找一些方法,哪怕是不正当的,以满足自我需要:在我这个年代,我见过几个出身名门的年轻人,深深沉溺于盗窃,以至于没有什么处罚可以让他们改邪归正。我认识一个年轻人,跟他关系很好,在他的兄弟,一位勇敢的非常值得尊敬的贵族的恳请下,我与他就这件事有过一次交谈。在回答中,这位年轻人相当直率地承认,父亲不折不扣的吝啬促使他做出如此卑鄙的行径。他还补充说,他现在已是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在与其他几个人参加一个女士的早间招待会期间,他在偷窃这个女士的戒指时被逮个正着。这使我想起了我听说的有关另一个贵族的故事:这个贵族早已过惯了从事这一理想行当的生活,并且对其有了迫切的需要,结果是当他真的成为遗产的继承人,并决定金盆洗手时,他还是无法改邪归正,只要路过一个货摊,凡是他需要的东西照偷不误,尽管会有稍后要让人去付账的麻烦。我认识几个人就是如此训练有素并行窃成性,以至于他们经常从自己的亲密伙伴那里偷东西,然后打算将偷来的东西返还。
11.我可能是一个爱吹牛的人,不过没有什么我不懂的恶习。我的性格比我的理性更令我对偷窃深恶痛绝:我从没有想过从什么人那儿偷什么东西。诚然,我所生活的那个社区与法国其余地区相比更不因偷窃而出名:可在我们这个年代,我们时有机会见过其他省的贵族被判诸多可怕的抢劫罪。恐怕我们必须把这样的堕落行为部分归因于他们父亲的过错。
12.如果无论谁再告诉我——像一个十分理智的贵族曾经告诉过我那样——他想从他所有的存款中得到唯一实在的好处,就是他孩子的尊敬和奉承(因为现在这把年纪已使他丧失能力,那就成了他剩下的以防被每个人轻视怠慢的唯一良方,用以维护其在家中的威信——确实,根据亚里斯多德的理论,不仅老年人而且各种各样的弱者都对吝啬推崇备至) 〔2〕 ——钱确实能带来些什么。可这种药用于医治的病的产生是应该可以预防的。如果父亲只能通过让子女依赖于他的帮助来把握他们的爱——如果这可以被称之为爱,那么他的确是个不幸的人。
13.我们应该让自己以美德和能力而受人尊敬,也以善行和谦和而受人爱戴。稀有木材的灰烬也有其价值,而我们也习惯于毕恭毕敬地保存伟人的骨头及其遗物。在体面过日子的情形下,没有什么老年人会如此衰老、臭蛋到不为人尊敬的地步——尤其是对孩子们来说,他们的灵魂必须得到指引,不受需要和欲望的指使,也不受严苛和权力的命令,而需要理智的引导。
若你问我的看法,有赖权力的威信
比与爱结合的威信来得更坚固或更稳定,
那么我的回答是这种情况很不真实。 〔3〕
14.我指责在培育温和思想中的所有暴行,因为温和的思想是为荣誉与自由而培养的。在严格和强制之下总是有某种卑屈的东西,而我认为你永远不能以武力得到你无法以理性、智慧和技能所得到的东西。
15.那就是我成长的方式。父母告诉我,我在童年时期只有两次尝过棍棒的滋味,而只是轻轻的。我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亲生子女,尽管他们在断奶前都去世了。可是,唯一逃过那场大劫的女儿蕾奥娜活到六岁或者更久(她母亲的温和就这样轻易感染了她),而我们没有用过话语——而且是和蔼可亲的话语——之外的任何东西教育她以及惩罚她幼稚的过错。即使我对她的希望已化为泡影,那也有许多其他应该被责备的因素,而不用挑我教育方法的毛病,我知道这是公平又自然的。
16.我还是对天生不是侍候别人、其生存方式更自由的男孩更加谨慎:我很希望他们胸襟宽阔,真诚坦率。我从未见过鞭子能实现任何事情除了能让人的灵魂更为怯懦或更顽固之外。
17.我们想得到子女的爱戴吗?我们想除去他们希望我们死掉的任何机会吗?——尽管无论何时这种可怕的想法都不可能是对的或可宽恕的:“犯罪没有正当的理由”——那么,让我们理智地用我们所拥有并支配的任何东西来丰富他们的生活吧!我们不该这么年轻就结婚,以至于我们成年人的年纪几乎与孩子的年纪混淆起来。如此的不体面会使我们陷入重重困难——我特别指在贵族的家庭中,孩子们过的是一种休闲式的生活,而且正如我们所说,他们可以靠自己的收入生活。在其他情况下,即在生活等同于为金钱而奋斗的家庭中,众多孩子的伙伴关系成为整个家庭的帮手;他们成了帮助家庭富裕的众多新方式、新手段。
18.我三十三岁结婚;而我赞成三十五岁结婚——这是亚里斯多德的主张。柏拉图不赞成男人三十岁前结婚;不过他嘲笑五十五岁之后才同床睡觉的配偶,并断定他们的后代不值得养育。 〔4〕
19.正是泰勒士给定结婚的正确年龄;他的母亲在他年轻时就催促他结婚。但他说:“太早了。”可在他年纪较大时,他又说:“太迟了!”任何不凑巧的事都找不到凑巧的时间,那就相机行事吧!
20.古代高卢人认为,男人二十岁前与女人结婚应备受责备,他特别建议那些想为战争而受训的人直到成年都得保持贞洁,因为性交会使人变得温顺柔弱,萎靡不振。
可现在与年轻的姑娘结婚,
幸福地生儿育女,
为人夫为人父,
付出的爱却使他虚弱。 〔5〕
21.据希腊历史记载,塔伦图姆·德·依克斯、克里索、艾斯狄鲁斯、迪奥庞普斯以及其他人,在整个奥林匹克运动会为赛跑、摔跤和其他比赛的身体调整期,不让自己有任何的性活动。 〔6〕
22.突尼斯总督穆雷·哈桑(查理五世皇帝恢复其王位的人)回忆父亲时批评他,因为他老是跟妻子在一起,并且称他父亲是一个阴气十足的产卵鱼,产下一堆孩子。
23.在西班牙东西印度群岛的某一省份,男人只允许在四十岁以后结婚,而姑娘却可以十岁就结婚。 〔7〕
24.要是一个贵族只有三十五岁,就给一个二十岁的儿子让路,这也未免太操之过急了吧:他还能在军队远征中或在其君主的宫廷里赢得声望:他需要有自己的钱;,他可以让他儿子分上一份但不能忘了他自己。这种人可准确无误地说出父亲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不希望在我离开人世之前被剥得精光。”可是,父亲随着岁数的增加,疾病缠身使他身体变垮,体弱多病使其失去跟普通人的伙伴关系,如果他念念不忘一大堆的财产,他就是与自己和家人都过不去。要是他精明狡猾的话,他真的想有被剥得精光后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不是被剥到衬衫,而是被剥下既漂亮又暖和的浴袍。他对剩下的辉煌已经没有更多作用了:他应该将一切财富作为礼物送给那些按自然法则应该归属的人。
25.正确的做法是,按照自然法则,他应该让子女使用他被自然剥夺的东西:否则他的态度必然就有一种恶意与妒忌的成分。查理五世皇帝摆出的最好姿态就是,在模仿某些古代与他同级别的当政者中他认识到:理性清楚地命令我们,当衣服加重负担而妨碍到我们时,那就把它们脱掉;当我们的双腿无力支撑我们行走时,那就去死。一旦他开始感觉体力不支,体能不足,无法继续进行与他挣来的荣誉相关的事情时,他就得将财产、头衔和权力移交给儿子:
聪明足以为那匹疲倦的老马解下马具,
以免气喘吁吁地而马失前蹄让人取笑。 〔8〕
26.这种无法及时意识到人是什么的缺陷,也无法意识到老年自然使身体和精力极度衰落的缺陷——依我看,身体和精力一样衰落,除非精力事实上占有较大的份额——毁了世上多少伟人的一世英名。我一生见过并且熟知当朝执政的伟人,他们明显从原来的身强力壮开始到后来的惊人衰退,我知道这种情形是从他们在鼎盛时期声名显赫开始的。为了他们的荣誉,我总是衷心希望他们告老还乡,卸下公务与军务的担子,这种担子再也不是他们所要肩负的了。
27.曾经有一个贵族,我过去常常去他家,他是个鳏夫,年事已高,可仍旧精力充沛。他有几个女儿都出嫁了,一个儿子已经到了一定年纪可以参与社会活动,因此他的房子负担起了大量的支出,还要接待相当多的来客;这让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不仅是由于担心经济问题,更多是这把年纪的他,还得接受一种与我们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一天,我自以为斗胆地跟他说,如果他能为年轻人腾出空间,把他的主要住宅交给儿子(因为它是唯一家具设备齐全的住宅),然后回到邻近自家的庄园,在那儿没人打扰他的休息,因为,鉴于孩子们的情况,没有其他办法能让他避免我们年轻人不适宜的陪伴。他采纳了我的建议,也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28.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把我们财产权当做一件具有约束力的礼物,而不能反悔。我现在够老了,足以扮演这样的角色,可以让年轻人使用我的房子和财产,不过如果他们给我惹麻烦的话我可以随时收回我的承诺。之所以我得让他们拥有房子和财产的使用权,是因为它们不再给予我快乐,可我得保留我所希望拥有的对家庭事务的普遍权威,因为我总认为,对一位老父亲而言,培养他的子女管理家务事准是一份极大的幸福;那么他可以在他一生中看他们如何做事,并针对这些事情以他的亲身经历给予他们建议和指导,为把过往的荣誉和房子的安排交到继承人手中亲自做准备,以此来确认在未来家事管理中他所寄予他们的希望。
29.为了这件事,我不想回避与他们交往;我希望尽可能在我年纪允许的情况下,亲近他们,以便观察他们,多享受他们的欢乐和喜悦。即使我并不参与他们的生活(因为我无法做到和他们一起生活却又不令我们的交往受阻,由于我那令人沮丧的年龄和压垮我的病痛——同时也不被迫约束我自己的原则和习惯),我希望至少生活在我房子的附近以接近他们——不是最异样而是最舒适地接近。(正如几年前我所看到的那样)并不是每任圣伊莱尔德普瓦捷的院长,在他悲伤烦心的影响下都落到这种孤独的地步,以至于当我走进他的房间时,他已经二十二年从未迈出房间一步;然而,除他胃部风湿病痛发作之外,他仍旧可以自由自在、舒适悠闲地走动。他甚至几乎不让任何人进去看他哪怕一周一次;除每天一次只进出给他送食品的贴身男仆外,他始终都是一个人闭门待在那个房间里。他唯一的工作就是四处走动,读一本书(因为他有点偏好文学),固执地决定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告老——不久之后,他就是这样去世的。
30.我总试图与子女建立种种温和的关系,以此在他们内心激起一种对我主动的爱和真实的感情——某种在天性善良的子女身上容易得到的东西;当然,如果他们最终成了野蛮的畜牲(我们这个年代盛产这样的畜牲),那么你必然要恨他们,就像这样躲开他们。
31.我反对禁止子女叫“父亲”却让他们使用别的更为恭敬的称呼的风俗,好像大自然没有给我们的威信提供足够的证明。我们将万能之神称为父亲,却蔑视让自己的孩子用父亲来称呼我们。
32.不公平,甚至疯狂的是,以成天皱着眉头来表现严苛、蔑视的方式剥夺成年子女与他们父亲的轻松关系,并以此希望让他们害怕父亲并顺从父亲。这简直是一种徒劳无功的闹剧,使父亲令子女生厌作呕;更糟的是,还使父亲变得荒谬可笑。因为他们的子女充满着青春活力,所以他们在这世上就要及时行乐;他们以嘲笑的态度面对一个男人凶猛残暴的面部表情,不难想象,在这种男人的血管或心脏里没留下一滴父子之情的血液——子女们只是把父亲当做亚麻田里的稻草人看待!纵然我能让自己令人敬畏,我也宁愿让自己受人爱戴。
33.人到老年毛病多多,体弱无力;年老体迈遭到轻视,它获得的最大恩赐却是家人的爱:老年的双臂不再令人害怕,再也指挥不动家人了。
34.我认识一个人,他年轻时飞扬跋扈。现在他年事渐高,尽管试图努力接受年老的事实,可他还是扇人巴掌,咬伤别人,发誓诅咒——成为法国脾气最火爆的大师;他用小心翼翼和谨慎防范来困扰自己:可这都是他家人共谋的闹剧;其他人都很靠近他最好的的谷仓、地窖、甚至他的钱包:同时他把钥匙都放在小袋子里,这袋子对他来说比视力本身更亲。他乐于保持节俭的膳食作风,而在他住宅里不同的秘密地方,所有的东西净是关于他挥霍、赌博、浪费、大发脾气、小心防范的传说。每个人都用警戒的眼神看他。如果某个不幸的仆人碰巧变得忠实于他,他会立刻向这个下人投去怀疑的目光——这是老年人不假思索油然而生的一种特质。这人不知多少次对我夸口说他牢牢掌管着家庭,清楚地关注着他的家务事,从而获得家人对他服服帖帖,毕恭毕敬。
只是很多事他不知道! 〔9〕
在我的熟人当中,没人拥有更多天生的和后天获得的令他能延续掌控权的品质;然而他小孩般地彻底失败了。这就是我把他从几个我所知道的例子中挑选出来的原因所在。
35.这个例子可能会引起一场学术辩论:像他现在这种状况是好是坏。在他面前,一切东西都得服从他;他在家里耍威风岂不是白耍:因为不曾有家人跟他作对;他们相信他所说的,可对他是既害怕又尊重……正如他期望的那样!要是他辞退一个仆人,仆人得立刻卷铺盖走人——只是不出现在他的眼前而已。老人家就是这么步履蹒跚,思维混乱,以至于这个贴身男仆一整年生活在房子里,履行其职责,甚至都没有引起他家人的注意。在适当的时候,从远方寄来一封信,这是一封令人同情的信,一封表示顺从的信,信中充满着种种允诺:将来一定要做得更好;这个贴身男仆那时那刻发现老人家回心转意,又开始表现出赞赏的态度。
36.这个贵族会与家人达成协议,并寄出一封家人不喜欢的信?他们隐瞒起这封信,之后有时编造理由以解释没有回音或回信。因为外来的信不会先到他的手里,所以他只看到他好像方便知道的信。如果他碰巧手里拿着信的话,他总必须靠某人把信念给他听,这样家人就当场编造一些谎言:在其实含有责骂的信中,他们总是假装某人请求他原谅。简而言之,他只是通过某种为取悦他而制造的假象来了解他的事,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不想让他发脾气恼火。
37.虽以不同的借口,可都为达到同样的目的,我见过相当多家庭以这种方式长期稳定地运转。
38.妻子总是倾向跟丈夫意见不合。前者为了跟后者闹矛盾抓住任何的托词;而任何的借口都被当做充足的正当理由。我认识一个人,她过去常常窃取丈夫的批发货物——她跟她的忏悔神父说:“这都是为了她能给予更多的施舍。”(有一个信教的挥霍者是可以让你信任的呀!)不管她们丈夫同意给予什么,他们也从来就没给她们足够的尊严。为了赋予尊严以体面和权威,她们必须或以诡计或以暴力僭取尊严,不过这么做总不光明正大。就像我所想起的情况一样,当她们代表子女行动起来反对某个可怜的老头子时,她们就抓住这个借口,得意洋洋地发泄一通情感,好像她们都是奴隶,准备随时共同密谋反对丈夫的家政大权。如果子女是朝气蓬勃的男孩和成年人,那么母亲就会联合起他们,威逼利诱笼络管家、会计和其他人。
39.没妻子又没孩子的老头儿较不容易遭此更为残酷和辱没尊严的恶行。卡托老人在他那个时代早己说过:“有那么多的贴身男仆,就有那么多的敌人。”假如他那个年代的纯真与我们这个年代相比中间已经有一道难以填平的沟壑,我们就单单考虑一下他是不是真的在告诫我们:在我们的事例中,妻子、儿子和贴身男仆都是“那么多的敌人”。
40.衰老提供给我们一份份甜蜜的礼物,包括漫不经心、无知和愿意上当受骗,这倒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们真要抵抗的话,尤其是现在当解决我们争端的法官通常都站在子女——以及被收买的人——那一边时,在我们身上又会发生什么呢?
41.欺骗行为可能逃得过我的视线,但是我极易上当受骗的德行却逃不过我自己的视线。能够将自己可怜的晚年托付给朋友的人真是三生有幸。我们会一直念叨到朋友的好处,这种益处跟以契约为基础的亲情关系有着天壤之别!即使是我在畜牲之间所看到的朋友的对手,我也会向这种对手表示多么心悦诚服的尊敬啊!曾经体会过朋友的好处对我而言是好还是坏呢?肯定是好的。我对他的哀悼使我感到安慰和荣耀。能为他举行葬礼不是生命中一件无比虔诚、令人愉快的事吗?有任何得到的快乐可以与这失去的快乐相媲美吗?我已经决定让自己的思想变得专注而僵化,紧抱这种观念不放。
42.别人可能会骗我,可至少我不会自欺欺人地认为我能保护自己而不受别人欺骗;我也不会为想方设法使自己能这样做而绞尽脑汁。我只有在内心——不是在令人不安的、喧嚣的好奇中,而是在娱乐和坚持中——才能找到这类不忠行为的对策。每当我听说某些人处在这种状况时,我就会对此不暇思索,而立马将目光转向自己以看一看我是怎么做的。触动他的每件事也都会触动我。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是一次告诫,一次发自同一个地方的警报。每一天,每一时刻,我们说起别人的事,那些事情本应更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如果我们学会像把思想广泛地外化一样将思想内化。同样,许多作家为还击进攻者猛冲出来,将矛掷向敌人,这些矛可能正好被掷回,投中他们。作家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来捍卫自己,然而自己却受到了伤害。
43.当已故元帅德·蒙吕克先生跟我说起他儿子(一个真正勇敢的、极有希望的绅士,他死在马德拉群岛上)的失利时,除了深深的后悔,他所感到的忧伤和心碎源自他觉得从未对儿子流露过自己的心思,也觉得失去了认识和品味儿子快乐的机会,所有这些都因为他想要显露出一个严父的肃穆;他从未告诉过儿子,他对儿子那无尽的爱,也从未告诉儿子,他对儿子的品德有着多么高的评价。他说过:“可怜的儿子从我身上看到的一切,就是一张皱着眉头、满不在乎的脸;他死了,执信我不会爱他也不会给他应得的评价。为了他而存在我心里那份特殊的爱,我怀这份爱的存在又为了谁!他是不是还没有能够从这份爱中体味到乐趣,也感觉不到所有充满感恩的亲情?我强迫自己,折磨自己,一直戴着这副愚蠢的假面具,从而失去了与儿子相依为命的天伦之乐——也失去了儿子的情谊,这种情谊对我必然变得冷淡:除了粗暴外,他从未从我这儿得到过什么东西;除了一张残暴的面孔外,他也从未从我这里了解到什么。”
44.我感觉这种悲伤是合情合理的、应该珍藏的:因为我从经验中充分认识到,当我们失去我们的所爱时,没有什么安慰比认识到记得告诉他们一切、享受与他们最完美最纯粹的沟通来得更加甜蜜。
45.我尽可能多地对我的家人敞开心扉,我充分准备好告诉他们或任何其他人,我打算对他们做什么,以及我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我要赶紧展现自我,让别人认识自己,因为我不想他们因我而受任何方式的误导。
46.据凯撒说,在我们古代高卢人的特别习俗中有以下这么一条:儿子不出现在他们父亲面前,也从不敢跟父亲一起出现在大庭广众,直到他们开始携带武器为止,仿佛表明现在尚未到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亲密无间的时候。 〔10〕
47.然而,对这个时代我所见过对父亲式的谨慎的另一诟病是,当父亲并不满足于在他们的漫长一生中剥夺了子女们财产的自然份额时,就在他们死后,将管理一切财产的权力留给寡妇,随他们高兴任意处置这些财产。我所认识的一个封建领主(王国最高级别的官员中),他每年可有望合法得到价值五百英担的财产:然而五十岁时在债务缠身的打击下,在还应该活着的时候他却死了,而他母亲尽管年事已高,可按他享年八十岁的父亲的遗嘱,她仍然享有全部财产的权利。
48.对我来说,这似乎决不合乎情理。
49.尽管如此,我还是无法明白,一个事业兴旺发达的人去追求一个以大办嫁妆为由而增加其负担的女子对他有多大的好处:没有比受外债约束对一个家庭来说更具毁灭性。我的先辈都遵循这条极其适合他们的训诫;我也如此。
50.然而,那些警告我不要娶富婆的人,是由于恐惧她们可能对我们来说承担更少的义务却又更难搞定,但那些人因为他们无聊猜测反而错失了好事一桩。如果女人不讲道理,那么第一次强词夺理同第二次强词夺理一样让她不用付出代价。这样的女人大错特错时,她们会对自己格外满意:正是这种不公平在诱惑她们;而对好女人来说,不公平在于她们的道德行为:她们越富有就越和蔼可亲,就像美丽的女人更甘心情愿也更洋洋自得成为纯洁的女人一样。
51.让母亲掌管家务直到儿子达到足以承担家庭责任的法定年龄为止,这是合情合理的;可如果(考虑到女性的一般弱点)父亲不能指望儿子们一旦达到法定承担家庭责任的年龄就比自己的妻子更聪明能干,那么他就没把他们教育好。不过,让母亲依赖儿子的意愿,这总是更别扭。儿子应该慷慨地赡养母亲,根据她们的家庭和年龄条件足以维持她们的生活状况,特别是由于需求或贫困使得她们比男性更难以礼待人:这副沉重的担子应该由儿子承担,而不应该由母亲承担。
52.总的来说,当我们去世时,分享我们财产最佳的办法是(我相信)遵循一般地方法规。法律比我们想得更为周全,所以让法律做出错误的选择比我们自己鲁莽冒险地这样做要来得好。财产并不真正属于我们个人,因为我们没有离开人世时,民法有权指定继承人。即使我们也有某种考虑,我认为,要证明我们剥夺任何人天生拥有的财产权,以及普通法律规定他可以拥有的东西,这要拿出十分明确的理由;使财产的归属变得反复无常到既轻佻又私人化的程度,这肯定是对自由不合理的滥用。
53.命运是友好的,给我种种可能引导我因普法的规定而改变偏好的机会。我认识一些人,要是忠贞不渝地为他们效劳,那肯定是浪费时光:一言不慎可能抹杀十年功名。在他们离世之际,任何会对他们阿谀奉承的人确实侥幸!俗话说最后一勺舀得多:那并不是最优质最频繁的并且被证明为最有效的,而是新近、眼前正做着的服务。
54.有些人把意志当做枝条和胡萝卜来利用,以奖惩可能声称对遗产感兴趣的那些人的每一举动。但是,这是一个长期效果的问题;这一问题极为严重,以致无法时时加以改变:聪明的人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尊重公众合理的风俗习惯。
55.我们有点偏爱男性的限定继承权;我们预见到姓氏荒谬的亘古不变,也太过重视那些愚蠢的关于小男孩未来思想的推测。有人可能轻易对我做过不公平的事,叫我靠一边去,因为不论人家教我做智力训练还是身体训练,我比我任何兄弟(实际上比我这个地方的所有小孩)都更不管用、更迟钝、更不愿学习。占卜常常欺取我们的信任而妨碍我们的继承,在此基础上的选择无不是一种疯狂的举动。如果我们能永远打破这种陈规陋习,并且纠正靠命运去选择继承人,那就可能不用考虑某些明显的身体残疾——终身残疾和不可医治的那类残疾——这一点在我们当中那些对美推崇备至的人看来是及其有害的。
56.在柏拉图的立法者和公民之间有过一次愉快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可能令我这几页熠熠生辉:“什么!”感觉他们的末日即将来临后,他们便说:“我们就不能随意把自己的财产遗赠给什么人?多么残酷啊!上帝,我们高兴给得较多还是给得较少,都取决于继承人在我们的家务中、在我们生病中、在我们年老时如何赡养我们,这难道不合法!”立法者做出这样的回答:“我尊敬的朋友;你肯定很快就会去世:所以你们中的任何人都难以“知道自己”(根据特尔斐的题词)而且也难以知道什么是你的。我制订法律,并且坚持认为你并不属于你自己,你所享有的东西其实也不属于你自己。你和你的财产属于你的家庭,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我还想说的是,你的家庭和你的财产都属于共和国。因而,如果在你生病中或在你老年时,某个奉承者试图说服你立不公正的遗嘱(或者如果你一发脾气而为之),我会保护你。出于对我们城市和你的家庭的普遍关心的尊重,我会制定法律,以便将个人利益必须合理服从大众利益的事公之于众。去吧,静静地、甘心情愿地到人类需要召唤你去的地方吧。我对所有的东西一视同仁,而且我通常保护所有的人,我也会保护你去世后所遗留下的财产。” 〔11〕
57.还是言归正传吧。然而,女人无论如何不应该控制男人,而只应该自然掌握为母之道——除了对出于某种狂热的幽默而屈从女人的人的惩处,这在我看来是对的;可这并不适用于老太太,这是我们现在讨论的主题。正是这一事实的明确思考才使我们准备创造性防护萨利克继承法——没人曾见过——这种法律剥夺女性继承王位;尽管命运给予某些地方的信任胜过其他地方,可世界上几乎不存在一种就像在这里一样法律条文不被引用的司法判断,这是因为理性的真实存在给予了它权威。
58.将我们对继承权的监管交由妻子们判断,并由她们在我们的儿子中做出选择是件危险的事情。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不合理的、怪诞荒谬的,因为她们经历怀孕时那些痛苦的滋味和身体的渴望都永远存在于她们心灵中。她们常常关注最柔弱的,或者倾注心力在那些(如果她们有的话)还环抱着她们脖子的那些小东西。因为女性没有足够的推理能力根据事物优点对其选择和采纳,所以她们任由自己被引向唯有自然印象在起作用的地方——就像动物一样,还在吃奶时,它们只知道自己还小。
59.顺便说一下,经验清楚地向我们表明,我们如此重视的自然之爱根基很浅。为了一小笔钱,我们每天从女人的怀里拽出她们的孩子,让她们来看管我们的孩子。我们让她们把她们的婴儿托给某个恶劣的奶妈,而我们却不愿把自己的孩子托给这种奶妈,也不愿把自己的孩子托给雌山羊;那么,无论这样做对她们可能有什么伤害,我们不但禁止她们给她们的孩子喂奶,而且还不准她们照顾她们的孩子;她们必须全力以赴为我们的孩子服务。到那时我们便明白,在大多数情况下,习俗产生一种比自然的爱更令人困惑的私爱;她们对那些养子的生存比对她们亲生子女的生存更加忧心忡忡。
60.我之所以提到雌山羊,是因为当我的居住地的农妇无法给自己的婴儿喂奶时,就召唤山羊来帮忙;我现在有两个男仆,他们吃过母奶决不超过一周。这些雌山羊从一开始就饲养来哺育人类的孩子;它们识别得出孩子开始哭泣的声音然后马上跑过来。它们拒绝你给它们其他小孩除了它们正在喂养的那个之外。这个小孩对另一只雌山羊也同样拒绝。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失去自己的雌山羊的婴儿,父亲只能从邻居那儿给婴儿借了一只雌山羊:这孩子拒绝所给的另一只雌山羊,然后就死了,当然是死于饥饿。
61.牲畜就跟我们一样轻易贬低母爱,并使母爱变得不纯洁。
62.希罗多德讲述过利比亚的某一地区,那里的男人不加选择地跟女人躺在一起,可一旦小孩会蹒跚学步,他就能在人群中认出自己的父亲,自然的本能引导他迈出第一串脚步。 〔12〕 常常会出差错,我相信……
63.现在,一旦我们考虑这一事实: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因为我们生了他们,并把他们称为第二自我,我们便会明白,我们还从自己身上孕育出某些丝毫不逊色的东西:因为我们在自己灵魂中所产生的东西——我们思想的产物以及我们才智的产物——是一部分比身体更加高贵,也是比我们自己更加纯洁的产物。在其生长过程中,我们既当爹又当娘;这些“孩子们”让我们付出昂贵的代价,而如果它们有什么好处的话,就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荣誉。就其他孩子而言,他们的优良品质更多地属于他们自己,而不属于我们:我们在它们当中只占极少的分量;但是,至于这些孩子,他们的高雅、价值和美丽都属于我们。由于这种原因,他们跟我们更像是从同一个模子出来,与我们心心相印。柏拉图补充说,这样的孩子是不朽的,并使其父亲永生——正如在吕库尔戈斯、梭伦和米诺斯这些例子中,他们的孩子甚至将他们变成了神。 〔13〕
64.由于我们历史书籍充满了一般父爱的范例,所以在我看来,再去引用些别的什么例子就不合适了。
65.特里卡的好主教赫利奥多洛斯,宁愿放弃如此可敬的、收入不菲的、庄严尊贵的主教职位,而不愿毁掉他的“女儿”,她现在依然还活着——她是一个漂亮的姑娘,不过在着装方面,比神父的女儿可能更讲究更着迷了点——并且表现出一种过于色情的风格。
66.在古罗马,有一个骁勇善战的达官显人,名叫拉宾努斯;在他所有的能力中,他擅长每一类文学;我想,他是那个老拉宾努斯的儿子。老拉宾努斯是高卢战争中最重要的一位将领,先是为凯撒效劳,随后全力投靠庞培大帝,并为庞培大帝英勇奋战,直到凯撒在西班牙击败他为止。有些人嫉妒我现在所提到的小拉宾努斯;他大概在朝臣中也有仇敌,并且由于自己的直率和继承父亲对暴政的天生敌意,他特别受到当代君主的喜爱,这些我相信给他的书籍和写作增添了色彩。他的敌人在古罗马行政官面前告发了他,并且还给他定了罪名,同时命令将他已经出版的几本书焚毁。这就是书籍和博学引发死刑的先例;这种死刑随后被运用在罗马其他几个案例中。我们没有足够的手段和理由去实施酷刑除非我们能让酷刑本身关注那些已经被大自然豁免了任何形式痛感的东西,例如我们的声誉和我们思想的产物;除非我们把对身体的体罚折磨放在缪斯女神的教义和法典上进行。
67.拉宾努斯无法忍受如此的失落,也无法比他所深爱的孩子们活得更长;他把自己活活监禁在家中地窖,躺在垃圾上;在那儿他为自己的死亡和埋葬作好准备。人们难以发现还有什么父爱会比这样的父爱更加动人。当他那位能言善辩的朋友凯西欧斯·西弗勒斯看到那些书被焚烧时,他大声喊道,他也应该跟那些书籍一起被活烧,因为在他的记忆中,他深深珍藏着书中的内容。
68.类似的不幸也发生在杰龙提斯·克得斯身上,他因在其书中称赞布鲁特斯和凯西欧斯遭到指控。那个专横、恶劣、腐败的上议院(堪比底波里斯更坏的主人)指责他的作品是火葬用的柴堆:这使得他十分高兴有自己的书籍相伴,因为书籍焚毁时,他也绝食身亡了。
69.卢坎是个好人,却遭到那个无赖尼禄的谴责;在卢坎生命的最后一刻,当大量的血从他血管里喷涌而出时(他以鞭打医生的方式命令他们将他杀死),当他的手脚已经冰凉、心脏开始渐渐变冷时,他记起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他《内战记》里的诗句;他背诵这几句诗,当他念到最后几个词时,他与诗句一道离开人间。这不是在向他的孩子们作父亲般深情的告别吗?这岂不等于当我们去世时我们为孩子所留下的悼别和亲切的拥抱吗?这岂不是我们生命结束前回想起那些我们生前拥有过的、最亲切的往事的自然本能结果吗?
70.听说伊壁鸠鲁被严重的疝气发作折磨得卧床等死时,他只是在他传授给世人的哲学之美中找到安慰; 〔14〕 我们是否应该相信,他曾在那些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们身上(如果他曾经有过)找到等同于他在自己所创作的丰富作品中找到的快乐呢?如果他已经有过选择,在死后不是留下畸形的残疾小孩,就是一本愚蠢不得体的书——并非指他一个而是所有和他类似的能人——那么他宁愿承受第一种悲剧,而不是第二种吗?
71.如果某人强迫圣奥古斯都不是杀死自己的孩子(假使他有孩子),就是毁掉自己的作品(我们的宗教从中受益匪浅),那么他不愿杀死孩子,这可能是圣奥古斯都(比如说)并不虔敬。
72.我根本不能肯定,比起跟我妻子性交,我是否更不愿意与缪斯女神性交去生下一个健康完整的儿子。至于我头脑中浮现的这个孩子,我会像对待自己亲骨肉所做的那样,给他的东西我会无条件地给他,决不反悔;虽然我已做了这么一点好事,可是他不再由我处置;他可能知道许多我不再知道的事,他也可能记得连我自己都忘了的事;如有求于他的帮助,那好像向一个陌生人借助。他比我现在富有,可我现在比他聪明。
73.几乎没有献身诗歌的人比起满足于保护《埃涅阿斯记》更乐于照顾罗马最英俊的男孩,很难说失去其中一个比失去另一个更可容忍。因为据亚里斯多德说,在所有艺术家中最钟情于他的作品的就是诗人。 〔15〕
74.难以置信的是,伊巴密浓达(他自夸他的诗歌是由两个“女儿”构成,这两个女儿总有一天会给她们父亲带来荣誉——他意指他两次战胜斯巴达人的伟大胜利)同意用两次胜利来交换两个全希腊最美丽的女儿;亚历山大和凯撒曾经希望他们能放弃他们在战争中立下的丰功伟绩,以拥有儿子和继承人的快乐作为回报,无论那些功绩多完美多伟大;实际上,我真的很怀疑,菲迪亚斯或其他杰出的雕刻家,按照艺术的法则,他们是否能在他们亲身子女的存在和长寿中找到从他们依靠坚持不懈地工作和艺术技巧所完成的雕塑杰作中得到的那么多快乐。
75.至于那些极端疯狂的感情,它们有时激怒了对女儿充满爱的父亲们,有时也激怒了对儿子充满爱的母亲,类似的感情在其他父母身上也能找到:皮革马力翁的传说可以佐证,皮革马力翁雕刻了那座盖世无双的美女塑像,他绝望地沉迷于对自己作品的疯狂爱恋中,由于他的狂乱,上帝不得不将美女复活:
他抚摸象牙塑像;它开始变软;它的坚硬消失了,
它在他的手中就范。 〔16〕
注释
〔1〕 亚里斯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四卷,第七首,第4-6行。
〔2〕 亚里斯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四卷,第一首,第37行。
〔3〕 特伦斯:《阿德菲》第一卷,第一首,第40-43行。
〔4〕 亚里斯多德:《政治》第七卷,第十六首(三十七岁而不是三十五岁);柏拉图:《共和国》第五首,460 A ff. ;对照提拉克鲁斯:《论众所周知的轻率》第六首,第44-47、52行。
〔5〕 普鲁塔克:《泰勒斯的生活》;凯撒:《高卢战记》第六首(对照提拉克鲁斯:《论众所周知的轻率》第六首,47);塔索:《耶路撒冷解放》第十首,第39-41行。
〔6〕 提拉克鲁斯:《论众所周知的轻率》第十五首,第26行,引用了柏拉图:《法律》第八首,839 E-840 A的内容。
〔7〕 保罗·焦维奥围绕“穆里西斯”(穆雷·哈桑)而创作的《等待时机的历史学家》;洛佩斯·戈马拉:《印度通史》。
〔8〕 贺拉斯:《书信集》第一卷,第一首,第8行。(“老马”指他的缪斯:由此就有下面故事的展开。)
〔9〕 特伦斯:《阿德菲》第四卷,第二首,第9行。
〔10〕 凯撒:《高卢战纪》第六卷,第十八首。
〔11〕 柏拉图:《法律》第六首,922 D-924 A。
〔12〕 提拉克鲁斯:《论众所周知的轻率》第七首,第51行;希罗多德:《历史》第四首。
〔13〕 柏拉图:《斐德》258 C,涉及他的作品,他的思想产物;但由蒙田改写为《为了大流士的米诺斯》。
〔14〕 西塞罗:《论善恶》第二卷,第三十首,第96行。
〔15〕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四卷,第七首,第3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