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被密閉的貨車運送至此處;我們看見我們的女人和孩子一去不返;我們淪為奴隸,沉默不語、拖著疲憊的步伐上工收工步行了百次,在淪為無名死者之前,我們的靈魂早已奄奄一息。我們是回不去的了。沒有人可以從這裡出去,沒有人可以帶著烙印在肉體上的印記將這個醜陋的音信傳播至外界,告訴人們,在奧斯維辛,肆無忌憚的人,將人,糟蹋為何物。」 一九四三年,二十四歲的義大利猶太人普利摩・李維受義大利法西斯民兵逮捕,從故鄉杜林被移送至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在集中營裡,德國納粹用系統化的暴力迫害猶太人:先以少量配額的食物使囚犯處於無時無刻飢餓的狀態,再以人類難以負荷的勞動量苦其肉體,最終用權力侵蝕囚犯的尊嚴,使囚犯別無選擇地臣服。 李維用冷靜樸實卻又入微的筆調寫下被囚禁於集中營十個月的回憶錄《如果這是一個人》,記錄下時代的暴行,卻也留下了人性堅不可摧最有力的證據。 作者簡介 普利摩‧李維 Primo Levi 一九一九年生於義大利杜林的一個傳統猶太家庭,一九四三年十二月李維與同伴意外遭法西斯民兵逮捕,為避免被以反法西斯身分槍決,他選擇承認自己的猶太裔身分,雖逃過一劫,但隨即被送往位於佛索利的中轉營。德軍佔領中轉營後,一九四四年二月,李維被送往屬於奧斯維辛集中營之一的布納—莫諾維茨集中營,刺上編號174517,遭囚禁十個月,直至一九四五年一月,蘇俄軍隊解放集中營。當初一同被送往集中營的猶太裔義大利人有六百五十名,最終納粹戰敗後存活的僅有二十餘名,普利摩・李維是其中之一。 一九四七年十月出版《如果這是一個人》,一九五八年收錄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推薦序後再版,同時普利摩・李維開始創作第二本書《停戰》(La Tregua),於一九六三年出版,記錄他離開奧斯維辛集中營後的返鄉過程,並於一九九七年被改編為電影《劫後餘生》。一九六一年,他成為一家油漆工廠的總經理直到退休,這段期間他仍持續創作許多作品。除了《如果這是一個人》之外,最有名的作品當屬於一九七五年出版的《週期表》(Il sistema periodico),以化學元素為章節名,內容分別對應李維的人生經歷,被英國皇家學會評選為有史以來最好的科學書。 一九八七年,普利摩・李維從三樓的住家陽台墜樓死亡,享壽六十八歲。 譯者簡介 吳若楠 台大外文系畢業後,先後於義大利波隆那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Bologna)和羅馬智慧大學(Università Roma la Sapienza)的戲劇系攻讀如何將劇本和演員訓練有效應用於外語學習,並取得碩士學位。回台後曾任教於輔大義大利語系,並擔任自由譯者,譯有《死了兩次的男人》、《他人房子裡的燈》、《逃稅者的金庫》等書。